2024-04-30《三个时代》:爱的“三段式”证明
依旧是巴斯特·基顿和爱德华·克莱因联合执导,依旧是基顿自编自导自演,但是《三个时代》在基顿电影史上的意义,其鲜明的标志则是时间长度,63分钟的电影成为基顿第一部剧情长片。在1923年,基顿还推出了两部短片,一部是《爱巢》,另一部则是《气球》,两部电影加起来的时长还抵不上《三个时代》的片场,所以在影片时长上,基顿进入到了长篇时代,就像电影片名“Three Ages”一样,基顿完成了一次从单数到“复数”的转变,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加长版”,三个时代对应的三个片段,也可以视作是三部短片的“合体”。
但是,基顿试图将这种“合体”变成一种整体,这种整体化的努力在电影的主题上被表现出来,一个拿着镰刀、类似于死神的老人坐在那里缓缓打开了一本《三个时代》的书籍,然后读着上面的序言,将观众带入到整体的世界中:“如果你让自己的思绪回溯到历史长河中,你就会发现自创世纪以来,唯一不曾改变的东西便是——爱,爱是使这个世界绕其转动的不便轴心,最好的证明方式就是将三个相距甚远的时代发生的爱情故事加以比较……”这三个不同的时代是饮毛茹血的石器时代、政治发展的罗马时代和经济发达的现代,三个时代相距甚远,但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却不受时代影响,始终是人类为之追求的永恒存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基顿让爱成为统摄不同时代的主题,而爱之挫折、爱之失败、爱之努力和爱之获得便成为这个“三段论”证明的过程。
基顿提出这三个时代,首先展示的是不同时代的生活和价值观,尤其是爱的标准问题:在石器时代,骑在大象身上的冒险家和以恐龙为坐骑的男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从山洞里出来的父母提出了选择女婿的唯一标准,那就是男人身上的肌肉,男人表现的力量,结果壮实的冒险家占据了上风,弱不禁风的基顿一棍就被打倒在地,自然,这个女人就属于了身强力壮的冒险家;在罗马时代,基顿和男人都拥有马车,爱上同一个女人的他们也必须要面对爱情的要求,结果拿出名片,基顿的官职微不足道,而男人在罗马身居要职,于是基顿失去了机会;而在现代,爱情的标准在世俗意义上就更为直接,“这是一个追求速度、需求和欲望的时代……”基顿和男人也同时喜欢上一个女人,这时的选择权在女人的母亲那里,男人拿出的卡显示的是“第一国民银行”,基顿的卡显示的则是“末位国民银行”,第一和末位,代表的是不同的银行,更代表两个人的财力,自然,基顿也达不到女孩父母的要求。
导演: 爱德华·克莱因 / 巴斯特·基顿 |
从讲究力量的石器时代到以官职为衡量标准的罗马时代,再到用金钱来决定的现代,三个时代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标准,正因为这些标准是基于社会的一种考量,基顿无疑都不具有先天优势。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中,基顿为赢得爱情进行了努力:在石器时代,他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想引起女孩的嫉妒,但是最后遭到了另一个女孩的毒打;在罗马时代,他在女孩楼下弹奏音乐,结果被楼上的花瓶砸中;在现代,基顿混进了女孩和男人在一起的饭店,想要在女人面前表现,结果弄巧成拙自己喝醉了酒。这是爱情从条件上落败到自我努力的再次失败,之后,三个时代的爱情进入到了关键的决斗阶段:在石器时代,基顿和男人进行了决斗,基顿将小石子装在木棒上打晕了竞争者,但是被发现之后自己也难逃厄运,被绑住了脚被大象拖行;罗马时代,一场赛马比赛在竞技场展开,基顿用的不是马车而是“狗车”,但是因为将轮子变成了更少摩擦力的犁,所以竟然超过了男人的马车,只是男人设计将他推下了地窖,而地窖里躺着的是一只凶猛的狮子;在现代社会,两个人的决斗是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结果基顿被男人盯死,最后的结果是0:6败北,而基顿也再次失去了机会。
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基顿为了爱情也屡败屡战,在决斗中,基顿其实已经占据了上风,或者凭借他的技能和智慧战胜了对手,而这也为最后的翻盘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石器时代,基顿带走了女孩,然后和男人展开了石头大战,基顿利用对手的树枝弹力,一下子被弹到了山上,然后和女孩在一起;罗马时代,基顿在地窖中和狮子建立了身后的友谊,他甚至开始为狮子做美甲,当国王得知男人设计陷害了基顿,于是将基顿放了出来,最终基顿战胜了男人抱回了每人;而在现代社会,基顿由于被男人陷害,警察发现了他衣服里的酒,于是被抓到了警察局,而在警察局基顿看到了男人的档案,显示的是那男人犯了重婚罪,于是在男人和女孩结婚的教堂里,基顿把真相告诉了女孩,“回教堂去”,女孩的这句话就代表着她的醒悟……三个时代的女孩都遇到了爱自己的男人,于是三个时代的爱在最后的婚姻故事中落幕:石器时代,基顿和妻子从山洞里带出了十多个孩子,罗马时代,基顿和妻子也拥有了成群的子女,而在现代社会,两个人从公寓里出来,身后跟着的是一条宠物狗:不管是孩子,还是宠物,都是家庭重要成员,也都是爱情幸福的证明,以这三个时代的三幕幸福场景作为结局,电影也回到了开头所阐述的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只有爱是永恒的,而爱情需要磨砺,需要争取,需要努力,最终成为这个世界绕其转动的不变轴心。
《三个时代》电影海报
作为基顿的首部剧情长片,将三个时代统摄在爱之下,阐述爱的永恒意义,基顿运用的是一种总分总的叙事结构,而在每个时代中,从深陷险境到自强不息再到抱得美人归,不同时代的故事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这可以看做是对1916年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的一次致敬。但是基顿虽然将爱提升为一种主题,用“结构主义”完成叙事,但是整部电影还是没有摆脱基顿在短片时代的风格影子,也就是说,电影的叙事基本靠动作的设计和基顿个人的表演,当然,也和他的短片一样奉献了一些之后流传下来的经典设计:比如在石器时代,受挫的基顿去找占卜师,占卜师用乌龟占卜,乌龟竟然要了基顿;在现代社会,基顿也拥有自己的汽车,但是和有钱的男人相比,基顿的车在半路上突然就散架了,因为实力不济,基顿又扯下花瓣玩“爱我不爱我”的游戏,最后被花瓣上的蜜蜂蛰到了;在饭店喝醉了酒,基顿走出大门上了车,下一秒又从车的另一侧下来了,而且还付了司机钱,因为他以为自己到家了;警察局里基顿打电话,不想电话亭被更换了,警察以为里面的人还是基顿,打开一看根本没人……还有恐龙当坐骑、给狮子做美甲、“末位国民银行”、石头上刻下遗言,都是基顿想象力的表现,而为动作片树立典范的则是在现代发生的一个场景:基顿被警察追,他跑到了楼顶上,在两幢楼之间,他用了一块木板做跳板,竟然跳到了对面楼上,但是人还是掉落下来,在经过遮阳蓬减轻重力之后,基顿最后稳稳坐在消防车的尾部……
可以看出,这部63分钟的长片依然是以往短片的风格,只不过是三部短片拼接起来的加长版,当无法摆脱短片的叙事,基顿对于永恒之爱的表达当然也少了真正的故事性。在三个时代,基顿所饰演的男人可以说都是弱者,所以电影的主题其实变成了弱者如何战胜对手,而这基本上和爱无关,尤其是电影中的女孩对于基顿,似乎都看不到强烈的爱,被动的她们甚至只是展现基本动作的一种摆设,而基顿真正赢得他们也并非是两个人刻骨铭心的爱,石器时代基顿的成功可以说是技术的成功,罗马时代则是智慧的成功,现代则更浅显地表现为道德的胜利,也就是说,基顿所赢得的爱情是在技术、智慧和道德上实现的,根本无涉女孩的付出,也和两人的爱无关。在这个意义上,基顿在时长上的突破,又让电影成为了只是展现动作的拼接,三个时代的爱情也成为了断裂的“三段论”。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