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5《完全陌生》:一篇“马户日记”
“今天,天气晴。我叫Palomo,一大早我和同伴Ruperto、Palaye相约去爬山,在清晨太阳刚刚露出头的时候,我们沿着山坡向上爬,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山路崎岖,但是我们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向上。在快要抵达山顶的时候,我们望见了远处的白色建筑物,它们成群坐落在那里,这些建筑物外形有些奇特,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人类居住的房子。在犹豫之后,我们还是朝着目标继续前进,这里没有人,只有我们三头驴,这里也没有进口,我们在外面的空地上徘徊。太阳直射下来,温度在上升,甚至炙烤着大地,我们口渴难忍,但是也找不到水。终于熬到了夜晚,当太阳下沉星星布满了星空,星空是浩渺的,也是迷人的,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高处领略自然之美。而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那些建筑也打开了口子,甚至开始运转,但是依然没有人。我们度过了没有威胁的夜晚,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我们沿着上山的路,一步一步回到了山脚,这一天一夜的经历便结束了。”
一次三头驴的爬山经历,一篇用驴的口吻记下的日记,这就是驴世界的纪录片:它们记录上山和下山的过程,它们看见山上的天文馆,它们更是看见了漫天的星辰。但是驴所记录的经历,也是一次人类记录的影像:驴在镜头里,驴在画面中,驴被人类看见。当导演艾莉森·麦克尔平赋予了三头驴各自的名字,无疑驴被人化了,当导演的镜头对准了驴子的一日行,最后观看的依然是人。在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嵌套,当驴作为主体经历了这一切,当驴发现了天文台和漫天的星辰,这当然是一个以驴为主体的叙事故事,一切都是在驴的“看见”中发生;但是驴也是被看见的客体,驴的一切活动都被艾莉森·麦克尔平拍摄下来,对驴的记录就是为了让人看见。所以,驴看见一切,人看见驴所看见的一切,驴是观者,人是观者之驴的观者,“看见”就成为一种并置的叙事结构。
导演: 艾莉森·麦卡尔平 |
“本篇如同一幅令人渴望触摸的精致画作、一首不断吟唱体会的诗歌,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可以沉思和想象的空间。”导演艾莉森·麦克尔平如是说,那么当一切最终为观众构建一个看见的空间,这是不是人类中心化的体现,人并不在场但处处在场。而实际上,驴和人的双重看见,并不是要取消人类的视角和想象的空间,而是在驴的看见和人的看见中完成片名所呈现的“完美陌生感”。“让观众沉浸在鲜活难忘的动物感官体验中。”艾莉森·麦克尔平设计的镜头感一部分体现着驴的视角,驴上山时的犹豫,驴在山顶的徘徊,驴在夜晚的观望,驴被星相所迷住,都表达了它所特有的感官体验,正是在这种观看中,人类也在观看,但是人类在观看时,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思考表达出了疑惑:驴上山到底是为了什么?它们在山顶在找寻什么?夜观星象真的是它们此行的目的?最后离开是收获满满还是遗憾而归?
人类的问题并没有答案,或者说在驴的看见中都不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正是驴的视角和人的视角的差异,驴的思维和人的思维的不同,才会有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完全是给人类提供了解读的可能性,因为驴在看见时从来不知道人也看见了自己,在它的世界里,它是独立的,只有人在看见的时候,既会考虑我看见了什么,也会思考我看见的驴看见了什么,双重的看见带来的就是人类视角的陌异感,而这就是艾莉森·麦克尔平想要呈现的影像实验:陌生感开拓了我们的思路,陌生感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完全的陌生感就是一种看见的“完美”。
《完美陌生感》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