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1975年河南省特大洪水》:记录与缺省
“1975年河南省特大洪水”,片名以直接性和明晰性指向了那场灾难:1975年8月上旬,受到3号台风影响,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普降暴雨,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过程雨量达1631毫米,5日至7日三天的最大降雨量为1605毫米,相当于驻马店地区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达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暴雨的降水强度,在暴雨中心——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过了当时世界最高记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为1060毫米,也创造了我国同类指标的最高记录。暴雨致使淮河上游的洪汝河、沙颖河和汉江流域的唐白河河道漫溢,水库垮坝,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计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这次特大洪水致使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最惨烈的水库垮坝惨剧。
对于这次特大洪水,曾经出版有《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在影像资料上则有这部由河南省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河南电视台、水电部电影组、河南省水利局宣传组于1975年12月联合摄制的纪录片。纪录片当然是对这一事件的真实记录,但是这部纪录片在50年后观影,显得非常特殊,在形式上,这是一部胶片严重受损的纪录片,片头字幕基本上辨识不出,画面模糊,除了一些动画图式稍显清晰之外,灾后的相关镜头都不忍卒读;另一个特殊之处则是标注的“内部资料影片”这几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内部”纪录片,当初联合摄制的目的很大可能也是为了保留这场特大洪水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也使得这部纪录片的总体风格呈现出特殊性。
整部纪录片可以看成是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基本上介绍了这场特大洪水的发生过程和造成的灾害,在这个意义上也符合“内部”影片的意义,那就是保存历史资料用于对天灾的进一步解读,纪录片介绍了在降雨之前水利工程建设、暴雨来临之后突破历史极限的各种数据、暴雨造成的洪灾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是纪录片通过动画演示了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和田岗水库的工程剖面、用材情况和暴雨前后的数据对比,这些分析对于解读事故发生原因提供了第一首资料。除此之外,纪录片记录的灾后现状也触目惊心:受到山洪袭击的板桥中学只剩下墙基断篇,面粉厂只剩下一些机器零件,粮管所的粮食被全部冲毁,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后被冲出20公里,而电线杆上的痕迹表明当时的最高水深超过8米,还有在京广线上被冲毁的列车也只剩下了架子。
类型: 纪录片 |
这些影像无疑记录了这场毁灭性灾害造成的悲剧,在灾后水利电力部门曾主导召开了全面调查,集合全国水利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得出的调查报告,认为导致此次灾难的原因是:水库设计标准相对较低;水库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防汛工作准备不充分,这几点原因和纪录片所分析的原因也大致吻合。但是从纪录片总体来看,虽然以历史资料的方式保存了重要的影像,对灾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是有一点是缺省的,那就是自始至终没有提及遇难人数,而其他资料显示此次洪灾共造成2.6万人遇难,2.6万人在大洪水中死去,这当然是人间灾难,虽然大部分原因是天灾,但是纪录片连这一数字都没有提及,其中只出现了几头死猪的画面,没有任何受灾群众的画面,这是不是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默”?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客观分析和记录,是对人的“沉默”,那么第二部分则完全转变了风格,抗灾抢险成为了主要内容,沉默也变成了另一曲颂歌:伟大领袖和党中央发来了慰问电,中央慰问团抵达了灾区,解放军战士和当地群众开展了抢险和灾后生产:他们和大自然展开激烈搏斗,经过两天两夜锁住了薄山水库的蛟龙,经过四天四夜保住了鸦湖水库,守住了沙颖河南堤,在与天斗中战胜了“敌人”,取得了抗灾的伟大胜利,尤其是纪录片最后一句台词赞扬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功勋:“经过这场考验的薄山水库依旧巍然屹立,重重流水正按照人民的意志,继续为人民服务……”
客观的记录和主观的颂扬,前后两部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这部50年前的内部纪录片也宣告了灾难事件宣传口径的统一,50年后无论面对天灾还是人祸,难道不都是按照这样或缺省或歌颂的套路?而尚没有完全从记忆中消退的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不也是“特大”,不也是天灾,不也有表彰?
《1975年河南省特大洪水》截图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33]
下一篇:没有了,返回『读·者』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