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1 转角处遇见
不是遇见谁,而是会不会遇见,如何遇见。是关于小五的独立性疑问,来源于妻子的问题,也最终形成了我的试探性缘由,就在那个转角,或许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妻子那次说,看别人家的孩子放学了能够自己回去,也不需要大人接送,而小五,还每天由我们接和送,一刻也离不开。她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给他一个机会,实际上也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去,从幼儿园到小学,如今二年级了,接送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大体分工是:早上我和小五一起在食堂吃早饭,下午放学则由妻子去接回来。这一送一接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圆,很稳定,很安全,没有什么纰漏,看上去平安无事,但是随着小五的成长,这个圆是不是还要继续这样封闭下去?
小五很早就问过,什么时候让我一个人上学放学?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在我们心里成为一种疑问,因为小五太小,因为小五不怎么接触外界,独立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几乎没有,再因为我们也有接送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的问题没有什么答案。学校距离我们的单位只有很短的一段路,期间要经过一段20米左右的平路、70级的台阶、150米左右的小区道路,最后是50米左右的人行道,走完这最后的50米,就是学校的大门。所以总体上来说,这段路甚至没有让他独立行走的意义。其实,问题并不是路途长短的问题,而是小五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是常识性的,担心或许还在我的身上,比如,放学回来,他独自一人,如果遇到磕碰怎么办,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身边又没电话怎么办?其实,这些问题已经转化成小五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我曾经试探着问过他,比如遇到陌生人和你说话,应该怎么办?如果路上摔了一跤,会怎么办?诸如此类,小五只是说,不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要让小五独立完成回家这段路,必须进行常识性的教育。
而这正是小五需要面对的最关键问题。似乎对于小五的成长,我们一直没有放手过,或许是身体原因,呵护得太多,也生怕遇到什么,所以小五学校外的生活,几乎都在家里度过,这种约束性的生活也造成了小五无法面对复杂的问题,当然和外界接触他一直是个零。所以,要从上学放学开始他的独立生活,就必须进行一些常识教育,比如认路,比如处理陌生人问题,比如简单的过马路,这些才是放手钱要做的准备,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在事件中慢慢积累的,上学和放学,或许是一个开始。
所以,这两天开始试探着让他独立行走,在我送他去上学的时候,我会在走完小区道路的时候,在转角处和他道别,留给他的是最后那一段50米的路。也因为惯性使然,会在后面跟着,看他走进学校大门方才安心。
转角,是一个起点,那最后的路是一个人的路,然后才可以把路途延长,只要慢慢能解决转角遇见的问题,才可以渐渐放手。这个过程看起来小心翼翼,实际上也是对小五的处理能力不放心。或者在另一个意义上,是我们自己禁锢得太久了,思想上,还有对小五的实践锻炼上。今天就是这样,我还是在转角送他去学校之后,一个人回到了单位,刚坐在办工作前准备工作,门外听到了小五的喊声,原来他的沙包忘了带到学校去了,所以就自个儿跑回来了。
有点在我的意料之外,或许这也可以算作是他第一次独自走完整段路程。我甚至开始想象他从学校大门出来回到我的单位的这段路程:他一个人判断,一个人选择方向,一个人走过小区,一个人拾级而上,然后一个人走到单位下面,然后,再是一个人的原路返回。完成这一段路程,或许也是他的一个开始,或许也是我们面对成长的一个全新开始。
其实,并不是我们顾虑太多,并不是我们不愿放手,实在是现在的与学校相关的生态不理想,甚至问题太多,几乎处处都有安全隐患。想起小时候,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完全是自由,上学和放学,奔走在田野上,即使沾满泥土,也是快乐,也根本不用去考虑交通安全之类的问题,那个天地是完全属于我们的,所以才会那么真切地投入大自然的环保,才不会去在乎转角是否会遇见什么。
而小五,分明是这个时代的标本,放手完全是一种理想状态,他只是小心翼翼走到转角,小心翼翼走完那段50米的路途中,于他来说,于我们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呵护的圆,相对封闭圈在一起,天很高,地很远,路很长。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87]
顾后: 《上海流水》:一心只希望我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