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邮差学校》:走出课堂的实践论
1947年的《邮差学校》,1949年的《节日》,70分钟的长片是对15分钟短片的丰富,两年时间,塔蒂似乎完成了对剧情的重构,这种重构的意义在于凸显了技术现代化同样是对人的一种束缚,而这也成为塔蒂之后电影常见的主题。但是初次之外,在追求喜剧性上,两者并无多大区别,《邮差学校》里的桥段基本上被安排在了《节日》中,甚至有些镜头完全是1947年拍摄的。但是在喜剧性的营造之外,《邮差学校》以浓缩的方式阐述了另一个主题:走出课堂和理论,外面的世界会更丰富,会充满更多可能,也会有更多的笑料——雅克·塔蒂或者就是从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预设中,打开了喜剧世界更大的舞台,以开放的形式构建了更多时空叙事模式。
“邮差学校”,15分钟的电影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里,另一部分则在学校外,一部分是理论是训练,另一部分则是实践是遭遇。“根据手册第16章第5节,必须保证航空邮件安全送到飞机上,然后在10:30分离开……”老师对着三个即将成为邮差的学生上课,黑板上画着飞机的示意图。无疑,邮差的一切准则来自于“手册”,手册上规定的时间是邮差必须遵守的;这是文本上的阐释,之后老师让三个人骑在固定的车子上训练,如何加速,如何减速,如何停下,随着口令大家做着动作,这当然是一种训练;在文本的解读之后,在各种训练之后,老师宣布他们毕业了,也就意味着三个人正式成为了邮差,正式投入到送信的工作中。
导演: 雅克·塔蒂 |
雅克·塔蒂扮演的高个子冲出教室,就开始了实践,而他的任务就是将一封航空信在规定时间内送到机场。刚接受培训,刚做完训练,刚成为邮差,要完成这个任务,当然是艰巨的,路上的不确定因素也无法被预料,于是从“邮差学校”出门,雅克·塔蒂便开始了他的实践论:跟在卡车后面并将卡车的后挡板变成了移动办公桌,完成的是分发;穿过路上的羊群和牛群,穿过铁路道口,自行车竟然被道口的护栏带上去了,底下的塔蒂拼命寻找;普通的信件送到收信人手里一气呵成,戴帽子的老头,补轮胎的“哥哥”,肉店老板都是收件人,塔蒂将信件迅速给他们,也造成了尴尬,肉店老板直接将包裹切开了,里面一双鞋也断成了两段;教堂里塔蒂将信送到,敲钟的绳子竟然带着整个人往上拉;送信中自行车被一辆车带走,追赶中自行车又自己向前进,变成了真正的“自行车”,塔蒂拼命追赶终于追上了,他将自行车用链条锁住,不想再送信时忘了开锁,直接上演了“狗啃泥”;当然最经典的画面就是在快速骑行中,邮差竟然超越了公路上的赛车手,变成了引领者……
那一条通往机场送航空信的路,就是邮差的实践之路,在“必须保证”按时送到的要求下,塔蒂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最后以追赶飞机的方式完成任务,但是喜剧效果在这个实践之路的终点依然强烈地表达出来:飞机起飞,包裹竟然挂在飞机上就这样飞上了天,而第一次寄送航空信的邮差竟然不知道已被送上了天,他还在转着身子寻找那个包裹……
《邮差学校》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