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5 《再见金华站》:青春里的那一句“喜欢”

一个世界是开启的,另一个世界是封闭的,一个世界是压制的,另一个世界是隐秘的,一个世界是无声的,另一个世界则是诉说的——那最后的“喜欢”,仿佛是对于世界最清晰、最勇敢的告白,仿佛对于青春、对于成长最生动的注解,“喜欢”是短促而深情的两个字,却可能长及一生,在内心世界里成为永恒。

十八岁,在这个青春满满的年纪,应该是自我的成长,应该是快乐的生活,应该是独立和勇敢,但是在高中这个充满着枯燥和压力的现状面前,十八岁的青春是隐秘的,是被压制的。“老张”和同学共同面对的是学校、家庭以及无形的升学压力,作业、复习、高考、复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实的全部。“老张”母亲的那一句话是,高三是没有自由的,也就把那种懵懂的青春推向了“你就当自己不是人”的境地。十八岁母亲送的礼物竟然是一只钟,竟然是为了抓紧时间而时时提醒的警示,还在半夜被注入“母爱”,悄悄调快了十分钟。

提早的十分钟,当然是对于正常生活的变形,在这里寄托的是家长的希望,却反而变成了一种束缚和压力。除此之外,还有权力体系的渗透,班长作为班里管理事物的一种职务,往往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获得某种优先权,这是不公平社会的反映。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压制的、渗透着权力欲望的外部世界,对于成长的他们来说,一方面是默默承受,用规则来压抑自己,另一方面,则是在隐秘状态中看见青春的本来面目:在自己一个人的书房里,老张偷偷看《灌篮高手》的漫画,在三个人的聚会中,一起喝啤酒到醉。

《再见金华站》海报

压抑而爆发,却是有限的,而在另一个空间里,遇见的那一个女孩却悄悄打开了真正的心灵世界。老妈调快10分钟的时间,却让他在开门上学的一霎那遇见了从楼上下来的女孩,同样是学生,同样面对压力,陌生的彼此似乎就在那一瞬的相遇中有了最初的眼神交流。而此后,对于“老张”来说,则变成了一个预谋,没出门之前就等待门后面,透过猫眼看女孩从楼上下来,然后猛地开门,彼此对视,或者微微一笑。交流是无声的,甚至之后女孩的母亲提出叫“老张”一起送她,走再上学、放学的路上,也是无声的。他们下楼梯,他们等在51路公共汽车的金华站,他们一起上车一起上学,然后一起放学。起先是“老张”和自己的两个死党一起送女孩,后来变成了他一个人送。再后来,班长也介入,但是班长的介入却是一场竞争,甚至是不平等的竞争——在女孩伸出手想拉老张的衣服的时候,班长提前插入到他们中间。

实际上,在这样无声的交往过程中,女孩和“老张”并不仅仅只在路途中相互触动,那一次女孩将自己的笔记借给“老张”,微笑地拍了他一下头,然后,“老张”在笔记里面看见了一幅手工绘制的画,画上是一个男孩和女孩,“老张”如获至宝,每天都端详着笔记,每天都想象着那幅画。甚至当最后女孩搬家之后,“老张”拿着这留下的笔记,要把它锁紧保险箱里,成为永远的怀念。一幅画、一点微笑,对于“老张”来说,是青春中最动人的风景,也触动了他懵懂的情感,无声而隐秘,却在封闭、压制的世界外打开了另一扇窗。

但是,在某种现实的意义里,这样的世界却也是脆弱的。“老张”写给女孩的诗歌,只能在楼梯的过道里朗读,但是当遇见的却是女孩的妈妈时,最后关于想念关于抒情,变成了“献给最可爱的人”的一种遮掩。而女孩一家搬走,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却让“老张”一下子又被推回到现实里。脆弱而多变,无论如何,“老张”都不是大胆的,萌发的青春激情只是在内心里荡漾,虽然有行动,虽然有告白,但却总是无力承担外部世界的压力。母亲的训斥,他只能默然,班长的讽刺,他只能以倒翻酱油而制造恶作剧,包括考试、升学,对于“老张”来说,就是无奈却必须接受的命运。

而最后女孩的一家搬家,则意味着这一段懵懂的情感必然走向怀念——在记忆中伴随成长,所以最后在金华站,“老张”对着女孩说:“这世界总有那么一个人,哪怕她不曾对我说过一言一语,但我却听得到她的声音。”“在下原创”意味着这是“老张”内心的真实声音,世界太大太空泛,那一个人就在眼前,却是离别的开始。雪下得很大,沉寂、冷清的世界里,女孩露出微笑,最后说出了她在整个故事里的唯一一句话:“喜欢。”是喜欢那一句“原创”,还是喜欢“老张”,或者都有,但一句话之后却是转身,转身之后是再见,再见之后却是消失。青春有时候不是意味着永恒,不是为了拥有,而是“喜欢”,是一句话的感动,是一种记忆的保留,是一次遇见的命名。

原创DV作品,传媒学生作品,无论是情节,还是对话,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有着一种幼稚,但是或者这也是青春的写照,隐秘而青涩,简单而直接,在那一句“喜欢”的世界里,需要的是说出来,需要的是保留记忆,也需要离开和再见。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37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