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 《巴贝特之宴》: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这里有阿蒙提亚多雪利酒调制的绿海龟汤,这里有覆盖着鱼子酱的德米多夫比利尼饼,这里有鹌鹑填入肥鹅肝黑松露片制成的千层面,这里有生菜沙拉、朗姆巴巴和时鲜水果,这里有甜点、奶酪和咖啡,小杯的水大杯的酒,主菜中配有的佐餐酒水,一顿花费10000法郎做成的法式大餐,只有在巴黎最高级的餐厅里才有的法式聚会,是美味的,是可口的,是精致的,而享用这一顿美食的不是达官贵人,不是社会名士,而是那些每天都吃着咸鱼粥、面包酒的路德教教友。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当这些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丹麦若兰海岸小村庄的信徒们,面对触动味觉颠覆观念的法国大餐,面对叫不出名字的各种美食,他们致敬的是伟大的主,就餐前铺好桌布点上蜡烛,就餐时对上帝的感恩和祈祷,让盛宴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仪式,但这并不仅仅是对于上帝感恩的仪式,它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上帝保佑你。”菲力巴许多年后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歌喉,唱起了美妙的歌曲;一对老夫妻紧紧握住了手,然后在众人面前相吻;彼此相斗的两个老人举起酒杯把曾经的隔阂当成一个玩笑;而将军罗伦斯和玛丁坐在一起,偶尔相遇的目光中似乎回忆起曾经有过的忐忑心请……
| 导演: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 |
![]() |
慈悲和真心交汇在一起,正直和福运相吻。男人,有他的弱点及短浅,相信他必须在一生中作选择,他在危险中颤抖,我们一定知道害怕,但不是。我们的选择并不需要,当你们双眼睁开时,有一刻来临,我们认识到,慈悲无限。我们只能用自信心去等待,用态度去接受它。慈悲不用附加条件。我们已经选择的一切,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一切,我们拒绝的,也已经对我们产生影响。是的,我们甚至退步到抗拒的东西,因为慈悲和真心交汇,正直和福气,彼此相吻。
一种自信,一种态度,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不管是危险还是慈悲,也不管是禁欲式的节制,还是对欲望的合理满足,其实都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当慈悲和真心交汇,当正直和福气相吻,或许就像曾经萌动却又放弃的感情,就像曾经尽情释放却又压抑沉寂的歌声一样,也都是我们看见的一切,听见的一切,是我们和肌体、灵魂交融的一切。在临别时,众人围着那口井唱着圣歌,而将军轻吻玛丁的手,对她说:“我一直跟着你,从现在的每一天起我们都要一起用餐,不是用我的身体,而是用我的灵魂,在美丽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可能。”
|
《巴贝特之宴》电影海报 |
将美味变成爱意,对于年轻时忐忑过的他们来说,这几十年后的第一次相见也是爱的复苏,“肌体的欲望和精神的欲望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曾经的偶遇,曾经的动情,以及曾经的离开,欲望世界里总是写着和节制,和拒绝不同的词。罗伦斯是因为陷入债务危机,是因为不守纪律,最后以修养身心的名义被送到了乡下的舅舅家里,这本身就像是一种对于不合规矩的欲望释放的惩罚,但是在这个小村里,他看见了取牛奶的玛丁,一个温文尔雅、漂亮大方的女孩,在他心中触及的是一种纯净的美,和她一起做祷告,一起感恩上帝,但是吃东西噎住而制造的不和谐声音似乎是一种隐喻,身为牧师的父亲引导玛丁走向另一种生活,而这种全身心献身于信仰的生活也拒绝了萌动的爱情。“我打算离开了,永远不会再见了。”罗伦斯骑着马离开了玛丁,离开了村庄,离开了爱情。
同样,在菲力巴的世界里,也曾有过忐忑,一个来自巴黎的歌手亚宾从斯德哥尔摩来到小村,为的是找到纯真的心灵,但是当他在小村听到了菲力巴的歌声,立刻被她吸引,他以老师的身份教他唱歌,在歌声里他们吟唱着爱,也擦出了爱,“爱将我们连在一起。”这是歌声里的激情,也是亚宾对菲力巴的爱意,那额头上的一吻是他的第一次表达,也是最后一次,和玛丁一样,菲力巴也在父亲的教导下将一身都献给了上帝,所以她决定不再唱歌,而这样的态度对于亚宾来说自然是一种拒绝,“我将在伊甸园再次听到你的歌声,在那里你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上帝的心意。”当最后那句“再见我的希望”让亚宾和罗伦斯一样,告别了爱情,告别了村庄,告别了世俗之爱。
玛丁和菲力巴两姐妹,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宗教生活的典型,他们全身心地皈依于上帝,每天给村里的老人送咸鱼粥和面包酒,而自己也过着节制的生活,所以那种俗世的爱情在他们看来,是不能接受的,即使年轻美丽的他们有很多追求者,但是从来不去舞厅只去教堂的生活,让很多人失望而去。从年轻到年老,两姐妹在圣经、礼拜、咸鱼、面包、毛衣组成的世界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是这个信仰路德教的教友的生活方式,宗教改革的意义是将宗教生活化,但其实,在他们拒绝爱情的时候,他们其实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俗事宗教化。
所以是清教徒,所以是禁欲和节制,所以是刻板和仪式,而实际上,在这样的生活里,那些教友们并不是永远在和谐中,他们开始猜忌,开始妒忌,开始怀疑,开始欺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抱怨,人与人之间变得隔阂,而他们的内心也不再安适,甚至是焦虑。离开的罗伦斯,重新进入军队之后娶了王后的侄女为妻,最后成为一名将军,在被邀请赴宴之前,他站在镜子前,说了两个词:自负、虚荣,这或许是对自己这种追求名誉生活的怀疑和讽刺:“满足了野心又是为了什么?”
不管是为了皈依而放弃正常的情感,还是为了名誉和权力改变了自己,在渐渐背离真心的生活里,他们其实都需要重新定义信仰,重新寻求爱意,重新触动欲望。而巴贝特在那个雨夜敲开两姐妹家门的时候,这一种寻找之旅才真正开始。巴贝特来自巴黎,在法国内战中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为了逃避迫害,她在表弟的帮助下偷渡到这里,而推荐她来的是曾经寻求安静的亚宾。饥饿、疲惫、淋湿了衣服,这是巴贝特现实生活遭遇的写照,而当一个身无分文的女人来到异国他乡,是玛丁和菲力巴接纳了她,给她一个家,而在这个村子里,那些村民也尊重她,也给她帮助,所以尽管不是亲人,尽管生活有隔阂,但是巴贝特在这里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爱。
所以当14年后因为在巴黎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巴贝特选择在已逝的神父忌辰为大家做一顿法国大餐,“它来自我内心,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来自内心的是感恩,是爱,为了这一顿大餐,她给了表弟商品清单,选用最好的食材,最好的红酒,最好的调料,为的是做最好的大餐,14年来,她接受了这里的咸鱼粥,这里的面包酒,这里的一切生活方式,她甚至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14年后她以一顿法国大餐感恩这里的一切,为的就是用自己最拿手的技艺,把美味变成另一种爱意,把盛宴变成另一种仪式,让信仰真正回归内心,真正回归生活。
但是对于节制为生活重点的教友们来说,该如何接受这样的方式成为一个问题,玛丁在看到从巴黎运来的那些活生生的鹌鹑、海龟,那些一瓶瓶的法国红酒之后,甚至在梦中产生了恐惧,在大火中挣扎的海龟,那像鲜血一样的红酒,完全颠覆了现实的生活,所以她和教友们商量“别对食品说话”,所以在美食面前,他们说起的还是关于布道,关于神意,关于信仰的话题,但是美食与其说是一种诱惑,不如说就是自我真心的一种表达,他们开始学将军的样子,开始赞美每一道菜,开始品味美味,食物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享用也是一种伟大的事迹,“你给我们衣食住行,从不给乞求食物的人,以石头当面包。”
他们享受,他们感恩,他们致敬舌头,他们抵达真心,而当盛宴结束之后,当姐妹俩得知花费了10000法郎,当巴贝特又身无分文的时候,她们感到一种愧疚,而巴贝特的回答是:“艺术家从不会贫穷。”美食家是艺术家,在爱情里的人是艺术家,天堂里唱歌的人是艺术家,而内心充满爱意的人同样也是艺术家,艺术家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伊甸园,就是现实中的天堂,所以不管是肌体的欲望还是精神的欲望,不管是宗教的仪式还是多样的现实,不管是简单的生活还是激情的爱,在内心深处,都是一场巴贝特的盛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104]
思前: 《战火葬童年》:红唇刻印的个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