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 《印度支那》:背影里的断裂和自由

站在日内瓦湖边的栏杆前,艾莉安看见的是平静的湖水,看见的是模糊的远山,这不是安南的龙湾,不是西贡的群山,当“印度支那”的一切连同这一个名字都远去的时候,当日内瓦会议终于结束了因殖民和内战而分裂的越南,对于艾莉安来说,她看见的只是过去,只是历史,甚至只是一段早已经断裂而分散的记忆,就像她手中提着的那一双断了鞋跟的鞋,再也不能衬托出她高贵的身材,“明天法国将永远失去印度支那了。”那一刻,她也完全失去了印度支那,只留下最后的背影,成为那个殖民时代最后的落寞象征。

而断裂并不只是关于那段殖民历史,更是对于一个时代、一群人的最无奈注解,站在艾莉安身边的是艾提恩,一个在安南出生,在法国长大的男孩,他是越南人的后裔?还是法国人的后代?他应该叫艾莉安外婆?还是叫她妈妈?他有越南人的母亲和法国中尉的父亲,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再见他们;即使他在听说了那个故事之后走进日内瓦会议会场,也没有和参加会议的母亲卡蜜儿相认相抱,当时代远去,当一切已经发生,对于艾提恩来说,不管是记忆还是历史,都已经和他无关,都成为另一种传说,“不,我的母亲是你。”走出会场,他对站在一边的艾莉安这样说。

卡蜜儿是艾提恩的母亲,艾莉安是卡蜜儿的养母,当艾提恩说出那一句“我的母亲是你”的时候,他其实有意省略了那个从未见面的母亲,也划去了让他生命到来的印度支那,所以这是一种属于亲情的断裂,回不去的印度支那,不是因为不愿意回去,而是因为早已经失去。就像当处身为越南地下共产党的卡蜜儿对要她回去的艾莉安说的那样:“去法国吧,带着他,你的印度支那已经不存在了,它死了。”死了意味着复生的可能,不存在意味着新生的愿望,当卡蜜儿用了五年时间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越南自由的时候,这种断裂就已经发出了最彻底的声音,一个是法国殖民者,一个是越南的抵抗者,在关于国家和民族生存的抉择上,断裂意味着永远撇除了个人恩怨,意味着不再保留念想,所以说,与其是艾提恩不和母亲相认,不如说,那个真实的母亲,那个私有的母亲,早已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消失了。

: 雷吉斯·瓦格涅
编剧: Catherine Cohen / Catherine Cohen (Erik Orsenna) / Catherine Cohen (Louis Gardel)
主演: 凯瑟琳·德纳芙 / 文森特·佩雷斯 / 范林丹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越南
语言: 法语 / 越南语
上映日期: 1992-04-15(法国)
片长: : 159 分钟
又名: 情证今生

但是断裂之外,却是另一种痛楚的结合,法国中尉尚巴提在爱上卡蜜儿之前,却和艾莉安有过那一段浪漫史,即使一种是邂逅式的一见钟情,一种是救人一命的以身相许,一种是在异域世界里的共同目光,一种是生死不离的并肩战斗,但至少在卡蜜儿拒绝回头之后,尚巴提还是抱着孩子将他托付给艾莉安,在一种养母的亲情世界之外,似乎还延续着某种情人间不灭的爱,所以当艾提恩把眼前只留下一个剪影的艾莉安叫做“母亲”,在某种程度上除了情感的真正皈依,也以一种弥合的方式维持着艾莉安内心那一段浪漫。

不管是时代的断裂,还是情感上的维系,当印度支那永远失去的时候,一个背影的落寞印证着殖民主义精神的最后陨落,而那时她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被控制、被驾驭,甚至被改变的,“年轻时我以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紧密联系的,男人和女人,高山和平地,凡人和上帝,印度支那和法国……”艾莉安年轻时代的记忆里,总是要成为那片土地的主人,来自法国,在印度支那长大,她是美丽富有的,她是坚强能干的,当卡蜜儿的父母逝世而把她当成是卡蜜儿的养母的时候,她获得的是六千英亩的橡胶园,是成千的劳动者,是橡胶片的加工工厂,她是殖民主义的象征,虽然她说:“我没有小孩,她没有父母。”但这并非是完全出于爱心,在她的世界里,这便是一种天然高贵的殖民主义心态使他拥有的一切。

《印度支那》电影海报

所以她会说:“我是这里的主人,他们是我的苦力。”当反抗者点火烧毁了房子,艾莉安仍然要全体苦工冒着危险上工,她亲自在火光映照中开动机器,父亲亲自将橡胶片推向转动的齿轮;所以她会说在卡蜜儿面前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肤色,而是品味。”喝咖啡、举办宴会、跳舞,都是品味的体现,都是法国贵族在这片土地上和那些土著的差距;所以她会在卡蜜儿被赦免的时候告诉她:“我祈求以自己的生命换你,这里的土地、房子,这里的一切都属于你。”她为的是用财富留住卡蜜儿。

她是高贵、品味的象征,她是殖民主义的代表,但是当她在寂寞的时候遇到那一双目光的时候,却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平静,甚至以一种被俘获的心态去迎接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拍卖会上的一幅画,尚巴提流下的鼻血,汽车上的激情,似乎都在为一颗寂寞的心寻找归宿,一个法国士兵,在她的世界里或许也是匆匆而过的,所以她混杂着理智和情感,理智让她对他保持矜持,情感让她在旧物里奉献了自己,理智让她对他说:“在此的约会,你什么痕迹也不要留。”情感的表达是:“你是我的一部分,保护我吧。”——即使情浓时,即使不舍时,她还是他的主人,他还是她的一部分,她寻求的保护只为自己被爱,就像她当初听到安全部长奇对她表白时说:“让我来保护你。”却被艾莉安一口拒绝。

偏偏她爱上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男人,“我要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坟墓的一角。”尚巴提望着她,说出了这句话,邂逅的爱,被驾驭的爱,不留痕迹的爱,在他的世界里,也像是那即将死去的坟墓,所以在尚巴提看来,这无非是加在他身上的殖民主义,当爱成为他追求自由的障碍时,他选择的是离开。而离开对于艾莉安来说,并不是被抛弃的命运,“我喜欢的东西别人却不喜欢,就像橡胶的味道。”在她来说,就像6千英亩的橡胶园,总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所以渴望自由的尚巴提在她的操作下以惩罚的方式调到海防,驻守在更危险的龙湾。

“你有什么权利支配我?你是一个贪婪的女人!”这是尚巴提离开时对她的愤怒,一个巴掌打在脸上,打在殖民主义最后的虚荣里,而其实,对于一直憧憬大海的尚巴提来说,龙湾似乎是回到了小时候不断画的那幅画,回到了可以看见自由大海的梦,他渴望成为像唐璜一样的英雄,但是当英雄主义碰上贵族主义,对于尚巴提来说,是命运在征服中反被征服的转折。其实被安排到龙湾,对于艾莉安来说,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爱成了他追求自由的束缚,反而是卡蜜儿对尚巴提的爱夺走了艾莉安渴望被保护的生活。

那一幕街上枪响发生的时候,尚巴提和卡蜜儿从来没有见过面,即使在西贡旧屋里和艾莉安约会的时候,不留痕迹的情欲也丝毫没有影响任何一个人,但是那一声枪响,似乎在宣告另一种爱的到来,那个行凶的人倒在穿着校服的卡蜜儿身上,卡蜜儿吓晕过去,是尚巴提将她抱到了屋子里,为她擦去身上的血迹,当卡蜜儿醒来,只有一个眼神,她便爱上了眼前这个法国男人,甚至从此一生都没有将他从自己最重要的位置上划去。

“我爱上了一个男人,他也会爱上我的,我自信。”卡蜜儿告诉艾莉安,不是告诉她一段街上的故事,而是告诉她一个真实的名字,一个把她的养母推向哀伤深渊的名字——尚巴提。卡蜜儿的目光里是一种被爱的满足,而转过脸去的艾莉安却是杂夹着惊讶和嫉妒的眼神,爱可以是一种平静的邂逅,也可以是生死一瞬,爱可以是理智与情感的纠葛,也可以是无怨无悔的付出。而这样一种突然而至的爱,对于艾莉安来说,意味着另一种被保护的生活永远失去——不关乎道德,只关乎人情,当她最后把他调离开卡蜜儿的身边,说的一句话是:“我要从你身边把她揪出来。”一个母亲的宣言,却也是一个情人的报复。

殖民主义散发出最后的贪婪,而这种贪婪则是对于自由的扼杀,艾丽米有着法国人的自由思想,也正是这种自由思想带给了像卡蜜儿、丹等一代新印度支那人,正是在这种自由的感召下,卡蜜儿和丹结束了父母之命的仪式之爱,各自离开家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卡蜜儿踏上了寻找尚巴提的慢慢长路,而丹则走上了反抗殖民追求自由的革命之路,丹告别自己富庶的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是法国人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艾莉安的自由或者是想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的身边,尚巴提的自由是像一个英雄一样征服,丹的自由是不像奴隶一样生活,而卡蜜儿最初的自由是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相见如此困难。这是她离开的最初目的,但是当她走出那个家走出属于自己的仪式婚姻,就是走向了更广阔的自由之路。在艰苦跋涉中,她和逃出苦力世界的绍一家相互搀扶,她用斗笠装着救济的粮食,冒着风险到霍乱肆虐的村子寻找粮食,而最后在到达龙湾看见那一片自由的水面时,殖民主义制造的屠杀让她的世界彻底被颠覆。

她和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绍一家被船装上,然后变成了苦力,然后被审查,一个曾经的公主却吃尽了人间的疾苦,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苦难,那些“景致通过她的眼睛象血一样地流入她的心底”,最终“她心里装的是整个印度支那”。当她亲眼看见绍和丈夫被囚禁在水牢里死去,旁边两个孩子锁着铁链不再呼吸,内心的愤怒开始爆发,终于她夺过了法国军官的那支枪,射出了仇恨的子弹,枪响了,法国军官被打死,而身边她苦苦寻找的尚巴提终于变成了她的保护者——曾经在街上,那一声枪响之后他们的命运以肉体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而现在同样的一生枪响,他们的命运开始在自由的精神意义上走在了一起。他们逃亡,他们流浪,那一艘帆船让她们自由漂流,像是命运的写照,看上去走向谁也不知道的目的地,却是一种自由。

漂流到安南地域,对于他们来说,当被救起实际上开始了关于自由的第二种生命,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洞里,在安南人的保护下,他们的命运结合成一体,肉体也结合成一体——卡蜜儿怀上了尚巴提的孩子。在法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他们离开安南以演戏的方式前往中国云南,最终在演出过程中生下了孩子,取名叫艾提恩。他们是革命者,自由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种推翻殖民主义的斗争,即使在中途尚巴提被法国军人抓获,卡蜜儿被关押,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以自由的方式改写了命运,也在自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不是年幼被受洗的艾提恩,而是用演戏的方式将这一出融合着爱与自由的传奇告诉被奴役的人。

尚巴提最后在法国审判者面前,似乎也不是退缩和妥协,他只是渴望见到自己的孩子,一个给予自由希望的后代,但是那一颗子弹最后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他来说,完成了对于孩子的看望,让艾莉安带回法国,是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因为自由在延续。虽然艾莉安从来不相信尚巴提会轻生,她怀疑法国人,怀疑共产党,每一种怀疑面前她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在后来对艾提恩说:“如果没有你,我会随他而去。”看起来更像是对于一种逝去的无奈。而当她面对被赦免的卡蜜儿时,希望保留最后一份亲情,但是卡蜜儿在最后的拥抱中决然而去,她只问了孩子的名字,只交代把他带到法国,然后以永不回头的方式给了艾莉安最后一个背影。

这背影是高大的,是光辉的,是自由的,是战斗者的背影,而对于艾莉安来说,当爱和亲情不再,当印度支那不再,当殖民的时代不再,那一个背影里留下的只有哀伤,只有落寞,只有“你是我的母亲”中永远断裂的恩怨。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30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