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1 《蛙》:计划以外的生育秘史
大约对于计划生育,我是耳闻多于体验,这项决策1978年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那时父母基本完成了承宗庙、繁子孙这个族类最根深蒂固的生殖道义与职责,我和姐姐这样的组合符合那个时代父母的理想,而这项国策执行到位,都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基本在80年代后,才渐渐多了独生子女,邻居家超生了一个男孩,村里据说也是声势强大的抓捕,但最后的结果是大事化小,基本国策变成了每年800元的罚款。去年,这个比我小8岁、用800元买来生命的孩子也结了婚,开始了自己承宗庙、繁子孙的生育之道,只不过对于他来说,已经告别了父辈抗拒国策顺从天意的生活,反而成了一种习惯。
在“4+2+1”的人口模式中,中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而在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上,却微妙地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计划生育30年,政策变还是不变,而备受关注的二胎放开政策,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关口,各方激辩不止,也使曾经闻名于世的中国计划生育在30年之后走入了一个转折性时期。
因为在1980年,党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出:30年以后,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而如今面对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人口政策已经不太适应社会现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的1%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总和生育率为1.33。这些数据已经远远低于2.0左右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中国的“人口红利”将慢慢变成“人口负债”。而且这个问题已经从学术界蔓延到了政界,从体制外蔓延到了体制内。
![]() | 作者: 莫言 |
蛙却只是一个被现实弯曲的象征,莫言借用姑姑的口说:
人跟蛙是同一祖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的。
莫言兜了一个巨大的圈子,目的无非是想把生育赋予一种崇高的外衣,借以说明生命的降生是一次天命,是不可违的道,而尴尬现状和困境又不得不使像姑姑这样掌握生死大权的人,面对“一尸两命”的悲剧,在虚拟的象征中得以救赎,泥塑娃娃终究是一个道德安慰的工具,而剩下的也只是敷衍和苍白。
“姑姑”代表着一种权威和制度,这是小说中唯一没有用人体部位和器官命名名字的人,这种独特性使莫言人为地设置了文本叙述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在故事展开时变得得心应手。“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而道义与职责的有限与无限,显然是一个无法得出对错的终极性命题,但这个终极性命题中的困厄得由凡间的人来承担。“姑姑”多少是在自酿的悲剧里寻求答案。
但是,很明显,姑姑作为一个女人,接生了许多别人的孩子,却没有自己的孩子,没有孩子的悲剧缘由仅仅是某种政治斗争。看上去是设置一个巨大的悖论,但是这种转嫁衍生出个体命运的无奈,实在牵强,包括“我”——作为剧作家的“蝌蚪”,年近六十,膝下无子,遭遇的原因也是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使怀孕7个月的妻子大出血死亡。我有一种有无处诉说的悲凉,也有为了政治生活的自责,而当“代孕生子”成为现实,实现了中国男人最重要的繁衍理想的时候,那种忏悔又变成了老来得子的喜悦,生命的无可替代性在这里变得功利和世俗,生的尊严大抵抵消了死的罪责,仅仅是活着,已经变成了最大的理想。
天命无非变成了时代变迁中的游戏,而代孕公司的出现以及“孕奴”陈耳的遗弃,都带着莫言一贯的批判现实主义,可惜太唐突,太功利,甚至太苍白,生命沉重的母题在世俗的纠葛和莫言的急功近利中,反而弄巧成拙。加之,如对时下毒奶粉的批判,对新生儿“V”字手势等桥段过于流俗,行文又欠收敛,阅感有遗憾。莫言终究还是收不住。而蝌蚪对杉谷义人的写信倾诉格式,看起来是一种文体的变革,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语言或者形式的游戏,完全没有必要带进这样的中国式困局里。
基本国策终究是触及心灵之痛的,而莫言在尴尬中还是无法自如地展现精神救赎的艰难历程,尽管莫言一再声称“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不惧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纪,下笔到底也顾忌颇多?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终究激不起多大浪花,在6小时的匆匆阅读中,我仿佛看到了找不到母亲的蝌蚪,在文本的池中游弋,却终归是变体,此时,蛙声已远。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