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史蒂夫·乔布斯》:你的产品好过你的人品
他是电脑界的天才,他是“时代教主”,他是创新领袖,他被提名为《时代周刊》2009年度风云人物、美国最佳CEO、美国最具影响力20人……这是一个人的传奇,当一个人被传奇的光环所覆盖,他是不是最后也会成为一个符号?丹尼·博伊尔在史蒂夫·乔布斯逝世4年后拍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影,在抛弃了纪录片手法的演绎中,是不是想要揭开他符号之外的真实一面?
丹尼·博伊尔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这是乔布斯的生卒纪年,他的出生,他的逝世,他让他成为了时代之内的人物,也就是说,不管是作为导演的丹尼·博伊尔,还是作为这部电影的观众,都和乔布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同一性无法在时间意义上产生陌生感,生前和去世后的各种报道已经在还原一个具有高度辨识度的乔布斯,甚至在影视剧创作中,乔布斯也是一个大IP,那么作为电影如何从另一个侧面切入从而给乔布斯作传?丹尼·博伊尔显然不想还原一个全面、立体、人人认可的乔布斯,他选择的是和乔布斯相关的三个关键性产品发布时刻作为切入点,从而打开乔布斯富有争议的人生片段。
这三个时间节点是:1984年第一台Mac电脑问世,1988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立NeXT电脑公司推出新产品,1998年苹果首次推出的iMac。很明显,这三个时间节点是乔布斯事业的重要时刻,它们是创新的开始,是独立的标志,是赢得世界的关键:在1984年麦金托什机发布会之前,乔布斯就对乔安娜说:“所有人,所有人,所有人,所有人都需要Mac。”乔布斯重复了四遍“所有人”,这是一种傲气,更是一种自信,即使当时每台的价格是2495美元,乔布斯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1988年他被苹果炒了鱿鱼而创立了Next公司,推出的NeXt电脑时他说:“我已经不在乎苹果了。”这是独立的开始,对于未来的市场他更是表达了一种个人主义,他对苹果曾经的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奇说:“我是一名指挥者,如果你是专业人才,那么你的座位就在那里,你是可能是最好的音乐家,而我指挥演奏整个乐章。”而在1998年,重返苹果的乔布斯推出了iMac,这是乔布斯在苹果危难之际的一种解救,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停止了不合理的研发和生产,结束了微软和苹果多年的专利纷争,推出的iMac,创新的外壳颜色透明设计使得产品大卖,并让苹果度过财政危机,随后苹果又推出Mac OS X操作系统。
三个关键时刻的确可以展现乔布斯非凡的一面,但是这种片段式的个人纪录只是展示了乔布斯作为“苹果教主”的价值体现,而仅仅以这三个时间节点来表现乔布斯,丹尼·博伊尔无疑也是一种符号式的解读,在这里,乔布斯是一个技术人,一个商业人,一个产品人,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层面、产品层面,他都无法摆脱一种符号定义。正是在这种符号的解读中,乔布斯的所言所语、所作所为也都成为符号的投射。一方面,他的偏执、极端、疯狂和自负,都体现在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上,他说:“我本来应该是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他说,“1988年9时41分,这个世界就要天翻地覆了,20世纪只有两件最了不起的大事,一件是同盟国战胜,另一件则是NeXT新产品的发布。”他说:“我是对我,我永远是对的。”正是在这种偏执、极端、疯狂和自负中,他或者在众人面前喋喋不休阐述自己的理念,或者在史蒂夫·沃兹尼亚奇、约翰·斯卡利和工程师安迪面前大吵大闹,他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也听不见他们的劝告,在杂而不乱的后台,在七拐八弯的楼梯,在明亮的化妆间,充斥着不停的对话、争执、嚎叫和怒斥——在乔布斯目中无人的情况下,传来的是安迪的怒喝:“我一直讨厌你。”传来的是沃兹的质问:“你迟早有一天会失败的,我才不要你的豁免权!”传来的是约翰的警告:“你就像是抛弃了你高中时的初恋一样……”
导演: 丹尼·博伊尔 |
他们之间有过友谊,有过矛盾,有过纠葛,但是在最后都成了敌人,在乔布斯个人主义和完美主义面前,他几乎攻击了所有人,而这些攻击都是他站在产品、市场上采取的行为,所以他无意逃避的是作为符号的存在,而丹尼·博伊尔也无意将其还原为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存在,就像乔布斯曾经说的:“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要被克服的。”即使四面受敌,像凯撒一样,他也绝不会妥协绝不会认输。正是这样一个克服了人的本性的符号化存在,即使丹尼·博伊尔在影像化中采取了技术手段来证明乔布斯的“进步”:1984年的发布会采取的是16mm胶片拍摄,1988年则采取35mm胶片拍摄,而1998年则采取数字格式拍摄,这象征了苹果产品的技术演变和发展,体现了乔布斯从Reckless Upstart到Visionary Leader的自我进化,但是进化同样是站在技术层面,乔布斯也无法从符号意义变成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丹尼·博伊尔在男人的符号世界里制造冲突和矛盾,却在女性世界里开启了重返人性的可能,在三次发布会没有正式开始之前,都出现了三个女性,一个是紧密合作的乔安娜,一个是没有结婚的女友克里斯安,一个则是女儿丽莎。在三个女人作为背景的意义下,乔布斯无限接近作为男性的一面,他是“丈夫”,是“父亲”,或者是关心她们的男人,但是这些身份属性也是模糊的,甚至是乔布斯自我解构的,他发表文章污蔑克里斯安和28%的男人睡过觉,他不承认丽莎是自己的女儿,当克里斯安带着5岁的丽莎来找乔布斯,他一开始甚至拒绝和他们对话,他把他们当成是和自己无关的人,在克里斯安几乎哀求地说只能靠救济金生活,乔布斯才答应给她打钱。乔布斯不爱克里斯安也罢,不承认丽莎是女儿也好,内在的逻辑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完美的产品,所以在1988年的时候,丽莎说起自己听的歌曲的两个版本,第二个版本的特点就是“悔恨”,这无疑是对乔布斯的一种暗示,而在1998年的时候,克里斯安和丽莎再次找到乔布斯,乔布斯依然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这时乔安娜第一次大爆发:“19年来,在这件事上你是最差的,去解决它!”乔安娜扔掉了手上和办工作上所有资料,对乔布斯大发脾气,作为一个女人她实在无法容忍乔布斯的作为,而乔布斯也终于打开了门。
《史蒂夫·乔布斯》电影海报
最后屋顶上乔布斯和丽莎的对话,似乎是乔布斯展现作为一个人温情的一面,他说起自己的出生,就是因为刚刚出世就被父母遗弃了,被养父母收养的他,“父亲”一直是一个缺失的概念,所以他也认为自己不具备作父亲的能力,“我愧为人父。”但是他对丽莎的感情是存在的,从5岁时让她在计算机上作画并命名和保存,到之后推荐她最新的产品,以及供她上学,乔布斯内心还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父亲,但是屋顶的亲情呈现看起来显得突兀,几句话根本无法让丽莎埋葬在内心十几年的积怨化解,而且,乔布斯说到她的名字时,说出了感动她的原因:丽莎,LISA,就是他对“本地系统集成架构”的简称,5岁时告诉丽莎这是一种巧合,因为她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系统命名的,但是在15年后,他告诉她,命名是一个相反过程,是用“丽莎”命名了那个系统——这一点能感动人吗?无论是以物命人还是以人命物,都无法挣脱那种符号关系,在这里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只有产品而没有人品,就像沃兹所说:“你的产品好过你的人品。”
产品和人品的矛盾造成了乔布斯内在的分裂,而丹尼·博伊尔似乎故意放大这种分裂,曾经被父母抛弃,曾经被苹果抛弃,现在又抛弃女人和女儿,又抛弃苹果同事的友谊,对于乔布斯来说,抛弃造成了乔布斯的阴影,也使得他越来越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但是约翰曾经问过他的是:为什么你会认为是被抛弃,而不是被另外的所选中?被抛弃和被选中,是不同角度的认识,乔布斯似乎执迷于被抛弃的命运,所以他也学会了抛弃别人,在对命运的反击中自己反而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偏执、极端、疯狂和自负的符号,一个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对话、争执、嚎叫的符号,没有反思、独处和自省,没有自我痛苦、悔恨和挣扎——在丹尼·博伊尔的影像世界里,他像一个小丑那样活着。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