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上帝之光”的本体论
上帝说,要有书,于是就有了书。
下载“css3立体相册突出效果”脚本,整理作者相关作品的评论,汇聚在专门页面中,制作相关专题——当在专题题头写下“上帝说,要有书,于是就有了书”,“五读”系列之“本体论”专题终于得以完成。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影评之后,“没有故事的108张空椅子”之后,“五读”的第三个系列推出,而这一系列更是紧贴“本命年”的主题,取名为“本体论”:关于文本阅读的体悟和评论。“本体论”的每一个字都被分解为不同部分,或者这一专题的命名背后还有一些应景的成份,但的确是最近这几年最想做的一件事,那就是专注于对文本评论的“档案化”实践,将零星的评论集合在一起,得以更全面窥见文本的脉络,更整体探寻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写作风格。这也许也是一种理想,在被选入的作者和作品中,还没有写过和“百人千影”相同对于作者的综合性评价,也许在不远的一天,会以更深入的方式走近和走进作者的世界。
档案化是一个手段,也是一个形式,是对文本真正阅读的第一步,就像脚本一样,在左中右三列的卡片展示中,在点击触发的突出效果中,三人成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个窗口进入,就是预备打开从文本出发的那个万物世界。其实,确定哪些文本、哪些作者,也是费了一番周折。从2008年开始,阅读的书已经接近2000册,这些文本的关涉作者更是几百个,如何选择将其作为“本体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类是明确的,那就是全集的评论,其中包括《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第二辑的作品,共计30册;《鲁迅全集》一套18册,按照独立文集分类,再加上编选的《唐宋传奇集》,共计30册;《金庸作品集》共12部36册;还有正在阅读的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系列,共三辑15册。这一类之外,则要收集整理相关独立作品的作者,为此需要确立一个数字,即多少作品的作者可以列入其中,在7部还是8部的摇摆和犹豫中,最终确定8部为收录建立专题的标准。
当然是指2008年之后阅读并且书写了评论的作品,粗粗统计了一下,阅读最多的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包括三卷本的《卡尔维诺文集》,一共是12部,翁贝托·埃科的作品也是12部;之后是罗贝托·波拉尼奥,已阅读作品11部,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10部;接下去,朱利安·巴恩斯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作品都是9部;弗里德里希·尼采、胡里奥·科塔萨尔、唐·德里罗、米歇尔·福柯都为8部;紧接着的是阅读了7部作品的作者:柏拉图、布朗肖、德勒兹、彼得·汉德克、托马斯·品钦、略萨和海德格尔,作为后备,如果完成8部作品的阅读,也将在“本体论”中建立专题。8部以上作品的作者之外,第三类则是全集类单本的评论,这其中包括《郁达夫文集》《狄金森全集》《契诃夫戏剧全集》《阿赫玛托娃诗全集》《金斯堡诗全集》,还有《洛夫诗全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当然还有《莎士比亚全集》和《米沃什诗集》。
一本本书组成了系列的文本,一个系列的文本由作者书写,文本最终指向的是作者,而从收录的18位作者的来看,也凸显了这些年阅读的选择,虚构类作者多于非虚构类作者,诗歌类多于其他类作者,最多文本的作者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埃科、波拉尼奥,似乎他们的文本里都有一种共同的风格,它们最终固化为个人阅读的旨趣,当然,7部以下作者的文本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倾向,尤其是哲学思辨类的文本明显增多——或者在以后的阅读中,对于作者整体性的关注会增加,也会有意选择相关的作品,使零散、片段、局部的阅读转变为一种整体性的谋划和思考,在作品的聚合中,在作者的凸显中,成为一部真正的文本。
专题被建立,窗口被打开,“本体论”实际上最终指向的是某一个读者:我,所有的作品被汇聚是由于我的喜好,所有的作者被收录是由于我的兴趣,所有的文本成为“本体论”也是由于我的选择,所以这一扇窗这一个世界没有普适性,甚至没有参考性,一种自我的关注、阅读和评论永远和我有关。但,我是一个读者,一个和作者建立关系的读者,一个深入作品发现意义的读者,一个构建文本阅读世界的读者,甚至是重新书写文本的读者,一部书,在书写中被重新书写,一个文本,在阅读中被重新阅读,作者是为读者而存在,读者也为作者而存在,这也许就是埃科所说的Book of Books,我是单数的书,但是在成为复数的文本中,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每一个我都将建立“本体论”的集合世界,那里永远有一束“上帝之光”:“这是小说,因为故事是被馆长(天文馆)重构的,这也是历史,因为它重述了宇宙过去某一点所发生的真事,而这又是现实生活,因为我是真实的,而不是小说人物。在那一刻,我成了万书之书(Book of Books)的模范读者。”
“本体论”专题截图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