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深闺疑云》:装作神秘永远杀不了人

20240529.png

车速在上升,弯度在加大,向前的方向变得越来越模糊,车速仪表盘、无人的道路、近在眼前的悬崖、紧张的表情……在快速的交叉剪辑中,传来一声尖叫,但不是汽车坠崖发出的惊恐叫声,不是杀人行动实施中的痛苦声音,而是车紧急刹住之后的叫声,一声尖叫是怀疑的最高潮,却也是平息的终点:在莉娜对比奇之死、毒药配方、侦探小说杀人方法等提出疑问之后,庄尼却将所有的疑问一一化解,并且以求得原谅的口吻说自己没用,莉娜终于露出了笑容,终于看见了爱情,即使庄尼一开始拒绝回家,他还是调转了车头,车以返回的方式离开了“作案现场”,庄尼把手臂放在了莉娜身后,保护状的姿势似乎让一切的怀疑烟消云散。

“The End”,字幕打出,110分钟的“Suspicion”终于落幕。从汽车行驶中制造的紧张刺激,到最后的冰释前嫌,希区柯克告诉了观众一个结局:庄尼没有杀人,莉娜没有被谋杀,两个人上车、回家就是对一切疑问的消解,或者说就是对此前制造的紧张气氛的一次“修改”,从杀人的阴谋到消除怀疑,也许只是希区柯克在电影有限时间里做出的“修改”,而实际上,在电影之外,希区柯克安排这样的结局也是一次修改:据说在原来的剧本中,莉娜喝下了那晚庄尼为她准备的牛奶,然后庄尼将写着真相的信投入了信箱,影片就这样结束。但是,这样的结局遭到了制片人大卫·塞尔茨尼的否定,理由是不能毁坏了加里·格兰特的“英雄”形象,不能让偶像明星有犯罪行为,所以希区柯克迫于压力修改了这个结局。

仅仅是一个说法,但是希区柯克对于电影并不只是进行了结局的修改,可以说整部电影的逻辑和影像风格都是一致的,它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希区柯克所设定的“suspicion”主题:开放性的结局就是这种“似是而非”怀疑论的最好阐释:当莉娜选择相信,是不是此前她所有对庄尼的怀疑都是一种谵妄和幻觉?庄尼说出了“真相”,是不是对莉娜的再一次欺骗?如果电影继续发展,怀疑是不是会真正变成一次杀人行动?希区柯克当然没有提供唯一性的答案,正是这种开放让怀疑继续存在,也正是这样的结局,希区柯克在影像意义上既设置了阴谋论的可能,也留下了怀疑论的悬疑。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 山姆森·雷佛森 / 琼·哈里森 / 艾玛·雷维尔 / 安东尼·伯克莱
主演: 加里·格兰特 / 琼·芳登 / 塞德里克·哈德威克 / 奈杰尔·布鲁斯 / 梅·惠蒂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41-11-14
片长: 99 分钟
又名: 断崖

希区柯克从一开始就制造了影像本身的模糊性,一方面片名“Suspicion”,所有的出发点就是莉娜对庄尼的怀疑,也就是说,怀疑是基于莉娜的视角做出的判断,她看见,她听说,她发现,她推测,一切的情节都是沿着这样的叙事组织起来的,庄尼的所作所为则处在故事之外,或者说,从来没有一处场景是庄尼一个人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庄尼就是莉娜视角的投射点,甚至庄尼成为了莉娜的客体。另一方面,希区柯克又极力将这个故事变成一种客观的讲述,从他们偶遇到认识,从相爱到结婚,再到各种蹊跷事件的发生,都是沿着一条客观主义的路线,也就是说,希区柯克在电影中采用单一性的主体视角,但并不是用虚幻、谵妄构建起来的主观视角,在这个意义上,主体视角也可以是客观的,主体所看见的一切也可以是一种真相,但是从另一面来说,莉娜所看见的一切也容易变成主观的,所谓的真相就是对怀疑进行各种解释,那么,解释就不是理由而成为了借口。

莉娜视角下的庄尼,也就具有了单面性,而这个单面的庄尼又给莉娜的判断制造了各种疑云。在爱情里,从火车上偶遇,到骑马时再遇,到一起散步,再到最后走在一起,庄尼的迷惑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一开始的主动进攻,之后的欲擒故纵,最后的声东击西,这些构成了庄尼的恋爱手段,在并不了解庄尼的情况下,莉娜很快被俘获了,而这样的俘获与其说是庄尼手段的丰富和高明,更在于莉娜的渴求,看起来莉娜高冷、低调,甚至对他拒绝,实际上庄尼故意留出的位置就是为了等待莉娜主动进入,尤其是庄尼说好三点钟再约她,莉娜有了一种期待,最后却以落空而收场,于是主动权掌握在了莉娜的手上,她打电话却找不到他,她去公司找他却不在,一个人去曾经散步的地方,也没有看到他。看起来莉娜在这里开始变得主动,实际上她的主动还是一种被动,真正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庄尼身上,当知道狩猎舞会上庄尼会来,莉娜立即改变了对母亲说身体不舒服不参加舞会的决定,兴奋地试起了衣服;在舞会上莉娜四处寻找没有看见庄尼的身影,正当沮丧的时候庄尼忽然现身,心里的落差一下子变成了看见的激动……正因为庄尼把被动变成了主动,莉娜交出了主动,所以最后他们连父母都没有说服就结婚了。

爱情或结婚过程的设定,也为之后的“Suspicion”做了铺垫,在结婚之后,莉娜更是被推到了被动的位置上,庄尼生活在希区柯克为他留出的的真相里,而在莉娜的视角下,各种怀疑与日俱增、纷至沓来:结婚私奔租下了豪华住宅,庄尼却受到了朋友欠债的电报,“你想要的是我的遗产?”莉娜第一次提出了疑问;莉娜让他找一个工作,庄尼说乔治让他去管理庄园,但是莉娜发现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父亲给莉娜送来了家里的传家宝,两把椅子本来是收藏在博物馆的,而庄尼却毫不在乎,没想到几天之后椅子不见了;莉娜后来在商店的橱窗里发现了椅子,之后庄尼买来了很多礼物,连佣人都收到了贵重的礼物,庄尼却说这2000英镑是自己赌马赚来的;莉娜知道他还在赌博,想起父亲曾警告过她,说庄尼就是一个赌徒,输了还让女人离了婚……还有突然出现的朋友比奇,还有他们合作想要开发的海岸地产,还有比奇突然在巴黎的死讯,还有莉娜在庄尼口袋里发现的一张纸条:保险公司拒绝给他贷款,“除非夫人去世……”这就是莉娜之后怀疑庄尼将要用毒药杀死她,侦探小说家伊索贝尔在小说中写道的作案方法、伊索贝尔的医生弟弟说起的毒药方法,以及庄尼在晚餐时讨论不露痕迹的毒药,都让莉娜感觉到庄尼正在策划杀死自己。

《深闺疑云》电影海报

希区柯克就是通过莉娜的视角不断强化庄尼杀人的阴谋,但是在庄尼的视角缺席的情况下,莉娜其实也在自己编织阴谋,并把自己置于阴谋之中,因为她所有的怀疑都轻易被庄尼化解,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当庄尼用各种理由化解了怀疑,莉娜却又会产生新的怀疑,于是怀疑叠加在怀疑之上,看起来怀疑是莉娜对于真相的一次主动接近,但和爱情中自己的角色一样,越是主动就也是被动,以致最后希区柯克的影像更多变成了幻觉,比如海岸中的礁石和巨,悬崖上的刹车痕迹,拼字游戏中的“谋杀”,侦探小说中的毒药,以及那杯庄尼给她端上来的牛奶,都在怀疑论的幻化中成为了庄尼的罪证。但是,既然如此怀疑,莉娜又为什么一次次相信庄尼的解释?即使有所谓的证人和证物,她也更想把它们视作是另一个谎言,相信里面还有更多的误解。所以,一切都源于莉娜的不确定,她的怀疑是不确定,她的相信是不确定,她的不安是不确定,她的释然更是不确定,最后连庄尼也成为了她的世界里不确定的符号。

希区柯克不提供真相,他的叙事只是为了增加这种不确定,但是当镜头并不是主观视角,希区柯克在这里又似乎犯了一个错误,就像伊索贝尔对莉娜说的那样,在侦探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原则是:“装作很神秘的样子,永远杀不了人。”因为所谓的神秘都是装出来的,都是一种道具的存在,所以杀人也变成了一种伪装,即使杀了人也会因为欲盖弥彰而被发现,言下之意是:只有不露声色的人才可以杀人,才可以滴水不漏,这就是一种日常的状态,杀人也是他日常的一部分。伊索贝尔的这个创作观,是在提醒莉娜,也是希区柯克的一种暗示:庄尼的行为看上去处处都是漏洞,每次都在撒谎,还在众人面前说出杀人不留痕迹的毒药,还在莉娜面前端上牛奶,他怎么可能是杀人者?被像莉娜这样的人怀疑,他也永远不会是拙劣的凶手。

希区柯克其实提供了一种否定的答案,而在肯定性的设定中,希区柯克却忘记了莉娜有真正可以打消疑虑的能力:她为什么不去查庄尼在赌场、商店、租房处的支付情况?她为什么不去打听庄尼朋友对他的真实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最后一场戏中,发出尖叫的莉娜难道不知道庄尼的手是在拉她还是在推她?车门是自己打开的还是庄尼打开的?希区柯克的画面可以迷惑观众,而身处其中的莉娜是最清楚的,只是希区柯克不想告诉答案,于是莉娜也变成了被电影控制的道具。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9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