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热浪》:青春物语是一门气象学
1975年台湾影视圈的“二林二秦”先是以“双响炮”的方式打响:3月27日上映的是李行导演的《吾土吾民》,秦汉和林凤娇在《吾土吾民》中担纲主角,一天之后上映的是刘家昌导演的《烟雨》,在片中演对手戏的是林青霞和秦祥林。隔了一天上映构成了“二林二秦”的基本格局,但是“双响炮”似乎并没有让林青霞和秦汉这一对在日后演绎了比电影更精彩故事的金童玉女完成合作,直到两个月后上映的这部《热浪》,成为林青霞和秦汉继1972年琼瑶处女作《窗外》之后在银幕演绎的另一部“青春物语”。
文石凌导演的这部电影似乎更像琼瑶的言情剧,而实际上他创作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两人刻意打造的。电影片名“热浪”不如另一个名字“你是狂风我是雨”切题,因为所有的故事展开都是沿着风和雨的关系展开:林青霞饰演的大学生名叫夏小雨,秦汉则扮演名叫郝大风的男同学,“夏小雨”无非是“下小雨”的谐音,“郝大风”当然就是“好大风”;名字是预设,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预设,两个人都出类拔萃,都争强好胜,于是风对雨就变成了一种不服输的争斗。夏小雨获得了学校演讲比赛的冠军,在庆祝这一荣誉的时候,同学们准备合影,但是夏小雨不肯去郝大风那边拍照,而郝大风也不肯让步,甚至索性离席而去;在学校剧社排练时,按照剧情需要,郝大风扮演的男主要向夏小雨扮演的女生道歉,并且要下跪,好胜的郝大风不肯下跪,甚至威胁退出剧社。两个人谁也不服谁,这就是风和雨强烈碰撞的展现,“我要让她知道,我叫郝大风还不够,我要变成狂风,下点小雨算什么?”郝大风的话被夏小雨听见,于是夏小雨针锋相对,“我要变成暴雨。”
“好大风”变成了狂风,“下小雨”变成了暴雨,“本来嘛,疯狂暴雨就是在一起的。”这是气候学的第一重解读,狂风和暴雨总是连在一起,不是说他们合成一种气象,而是狂风对暴雨,谁也不服谁。两个人的犟脾气当然不利于他们走在一起,或者在一时口舌之快中其实已经在心里有了彼此的位置,那么作为青春物语,就需要缓解两者的关系,于是文石凌又开始了气象学的构筑:夏小雨的叔叔夏怀民对郝大风的姐姐郝小曼有好感,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为了让夏小雨和郝大风的关系不呈现狂风对暴雨的敌对状态,他们出谋划策,“何时有狂风,何时有暴雨,都可以防的。”由此风和雨的气象学就趋向于“防”的阶段:他们极力劝说双方不要斗气,除此之外,学校的教授交给他们关于森林实习的方案,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接触和合作机会。终于在开始这一计划的实施中,夏小雨扭伤了脚,郝大风便背着她上山,彼此之间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夏小雨深受感动,于是两个人从狂风暴雨变成了和风细雨,甚至开始了更为主动的构筑,“我们创造环境,改变气象,永远不刮风也不下雨。”
导演: 文石凌 |
但是从森林回到学校,似乎这种缓和的关系在环境被改变后又老调重弹,和风细雨又变成了狂风暴雨,在教授夫妇庆祝金婚纪念日的时候,他们两个人还处在矛盾的爆发点上,后来老教授说出了自己金婚的秘密,那就是“遵命”,是“最诚恳的容忍”。这当然是过来人对意气用事的年轻人的忠告,而实际上两个人所谓的斗嘴只是一场策划,当两人走出教授的屋子,一起奔跑,相互携手,然后微笑着奔向新的明天,“我们以后遇到事情都要学会商量。”于是这个看起来依旧狂风暴雨的关系终于变成了风调雨顺,而他们的青春物语也走向了一种爱。
从狂风暴雨到和风细雨再到风调雨顺,郝大风和夏小雨的关系演绎的是风雨的三部曲,可以说文石凌对故事的构筑完全是对风和雨的“说文解字”,尽管其中洋溢着校园的青春激情,但是故事本身却太过单一,两个人的关系看上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本质上没有发展,甚至是一种静态的注解,最后的转变更显得突兀。当然,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倒是林青霞和秦汉电影之外的故事,其中的曲折完全可以用风雨之间不同凡响的关系来注解:他们在1972年因拍摄《窗外》而生情,期间分分合合,也终于没有走到风调雨顺、风和日丽的那一天。
《热浪》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