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第四阶段》:在进化中退化
以平面设计而闻名的索尔·巴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视觉语言,从日月星辰的宇宙变化到荒漠山谷的人类环境,再到蚁群的微观世界,在他的镜头之下如诗如梦地展现出来,尤其是镜头下的蚁群世界,不管是单只蚂蚁的洞穴行动,还是百万只蚂蚁井然有序的行动,都有一种惊艳的感觉,镜头深入这个微观世界,让人的视觉世界不断延伸,不断拓展,它让未知变成已知。
镜头对光影的捕捉和对微小动物的调度,显示出索尔·巴斯的功力,但是《第四阶段》所阐述的主题,更见其深刻性,这是一部着眼于“未来”世界的科幻故事,而“阶段”论无疑预设了一个从蚂蚁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但是电影最关键的不是描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过程,而是选择以“第四阶段”命名,这就从过程变成了结果,这就取消了进化论带来的发展性思考——“第一阶段”从电影一开始就打出了字幕,这是一个开始即进入的阶段,之后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时长上差不多进行了平均分配,但是直到电影结束,整个过程才真正进入到“第四阶段”,和开场即进入一样,进入第四阶段就意味着电影结束,它是另一个开始,巴斯却以悬置的方式终结了这个开始,开始即结束,悬置其实也意味着再没有悬念,而这个没有悬念的结局就是对第四阶段的总结:“我们已经被改变,我们成为了它们世界的一部分。”消失的女孩肯德拉在沙土中伸出双手,这是她的新生,而新生不是在人类的意义上,而是在蚁群甚至蚁后的意义上,当新生的肯德拉和莱斯科站在这片再无人类光顾和研究的土地上,“我们成为它们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人类最终的进化,是成为蚂蚁。
这是不是一个反向的“成为”?而之所以“第四阶段”实现了逆转,就在于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过程展开就预示了这最后的结果。第一阶段和核心词是:失衡,沙漠中的蚁群对威胁它们的生命形式发起了攻击,在这场战争中,在蚂蚁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遭受到了全面溃败,蚂蚁成为了最后的主宰,当战争停止,当生物消失,生态就处在一种失衡状态中。可以说,“第一阶段”发生在自然环境中,发生在动物之间的战斗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在这里是缺席的,甚至恰恰是人的存在导致了蚂蚁的攻击,导致了失衡,但是人虽然是失衡的罪魁祸首,但是人是作为自然环境和生态世界的一员而存在的,可以说,这里的人类的角色是动物世界的一部分,这场战斗就是动物内部的矛盾。为了研究生态失衡问题,更是为了找出蚁群的特点,英国生物学家哈布斯带着助手莱斯科在亚利桑那州的高原山谷地区建立了试验站进行科学研究,也由此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导演: 索尔·巴斯 |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核心词是失衡,那么第二阶段的核心词则是“危机”,选择这个高原山谷就是因为它是生态失衡的最佳研究点,人类从这里已经消失,但是他们发现了最后的留居者,那就是肯德拉和她的祖父祖母,他们还坚守在这里,利用油桶和特殊的水渠防止蚂蚁的进攻,但是哈伯斯劝他们离开这里,与其说是劝说不如说是命令,但是他们没有搬离,终于在那天晚上灾难发生了,蚁群的进攻导致房屋着火,肯德拉最心爱的马匹变得疯癫,祖父无奈之下射杀了那匹马,三人开车离开时,蚂蚁从祖父的头发里爬了出来,祖父为了赶走蚂蚁失去了方向,车子翻覆。当然这并非是真正的危机,当蚁群在晚上发动攻击,哈伯斯开启了反攻击系统,一时之间试验室外面弥漫着杀死蚂蚁的毒药,当第二天他们走出试验室,发现车下方成群死去的蚂蚁,但是祖父和祖母也失去了生命,肯德拉躲过一劫,而摊开祖父紧攥的手掌,手心中有一个黑洞,令人恐怖的是,里面爬出了很多蚂蚁。第二阶段的“危机”其实是造成了最后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的死亡,那么这种死亡的罪魁祸首是谁?蚂蚁当然是其中之一,但是毒气不正是哈伯斯启动的?而且在面对死亡时,他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死去和从手掌中钻出的蚂蚁,当莱斯科哀伤地告诉他他们死了的时候,哈伯斯冷漠地说:“生死无常。”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的死是因为他们违背了要求搬离的指令。
“危机”发生,科学主义者的哈伯斯无疑代表着站在蚂蚁对立面的人类,而这个试验站就是人类深入、观察和研究蚂蚁的人类代表,象征着人类的科技水平,而这也被视为人类对蚂蚁微观世界的一种“俯视”姿态,或者说,这是在蚂蚁导致生态失衡之后,人类利用科学手段对蚂蚁发起的主动行为,而这也许才是第二阶段的“危机”所在:指挥中心要求哈伯斯在一周之内拿出数据,哈伯斯明知道无法完成,却还是想法设法要引出他们;他利用螳螂等动物对蚂蚁标本发起进攻收集数据,更是让懂得动物语言的莱斯科利用特殊装置发出信息,莱克斯还通过白噪音的发射和回首确定蚂蚁的动向;哈伯斯还利用阳光照射导致的温度升高影响蚁群生存环境……这是人类在科技名义下对蚁群进行的研究,但是“危机”也正是在这期间不断升级,哈伯斯自私的本性不断暴露,他甚至不惜任何代价要达到“研究”的目的,连给基地打电话让肯德拉回到安全地带也全然不顾,终于他的手被蚂蚁咬到,而且在追击一只试验室的蚂蚁时“神志不清”地推倒了试验装置。
《第四阶段》电影海报
被蚂蚁咬到和推翻实验装置达到捕捉蚂蚁的目的,是病态的,是极端的,是丧失理智的,这也使得这场危机改变了性质,而从第三阶段开始,人对蚂蚁的研究和攻击变成了蚂蚁对人的反击,采取主动行为的人类变成了被动者,当彼此之间的力量发生了改变,也意味着位置发生了颠覆:人类搜集蚂蚁的数据进行研究,变成了蚂蚁搜集人类的数据采取行动;人类发送信息,收到的是蚂蚁的“反馈”,图形之中多出了一个圆圈和黑点,而这个圆圈代表的正是人类,黑点则是其中想要的个人;蚂蚁个体是弱小的,但是组成整体分工合作竟然有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系统,这就是蚁群强大的整体力量,正因为这种整体,蚁群具有了高级智慧;人类在整体意义上是生物中的高级动物,但是当成为自私性的个体,他反而成为低级的、本能的生物。所以第三阶段的“反转”意味着人的动物化,也意味着蚁群的人类化,在互换的关系里,在丛林法则中不断进化的人类进入了退化的行列,当哈伯斯为了抓住蚁后而掉入洞穴,迅速被成千上万的蚂蚁啃噬,这也意味着蚂蚁成为了新的主宰者,正如莱斯科所说,“它们会攻陷农村,它们会包围城市,它们在进化中不断学习,永远比我们快人一步。”
从第一阶段的失衡,到第二阶段的危机,再到第三阶段的反击,三个阶段的动态演变恰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所谓科学,所谓技术,所谓进化,完全在人类的非人类行为中被颠倒了,也由此进入到了“第四阶段”不是人类的新生,而是在异化中人类“成为”了蚁群的一部分,蚂蚁成为了生物链最高端的统治者,而人渺小如蝼蚁。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