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没有侧翼的前线》:武器在我们手上

20251013.png

安葬完牺牲的士兵,穆连斯基带领部队向英雄致敬,并发表了“战斗到底”的激情演讲,最后部队整装出发,在俯拍的镜头下,重新出发的士兵行走在冰天雪地之中,他们步伐一致向前行进,虽然前方的路还很漫长也很艰苦,但是战斗到底是他们的目标,战斗必胜是他们的信念。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作为“战争三部曲”第一部的终结,俯拍的视角既是从第一部向第二部故事的过渡,同时也呈现出电影固有的宏大叙事模式。

根据茨维恭纪实小说《我们一定会回来》改编,“战争三部曲”的系列片名就是宏大叙事的一种表征:1941年8月在斯摩棱博斯克附近,苏联军队41步兵师315团在和敌人激战之后向东撤退中和师部失去了联系,在突围之后面对伤员过多和粮弹短缺的情况下,被迫进入森林沼泽地带,重新列队组成的独立团在敌人后方开始了艰苦的战斗,在积极和师部取得联系之后,他们成为了在“没有侧翼的前线”之中一支有生的力量,在敌后开展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牵制了德军,而且摧毁了德军铁路交通枢纽,使得对莫斯科发起的进攻被迫中断……“没有侧翼的前线”作为第一部,其叙事的重点就是从失去联系到建立联系,从士兵提振士气到和百姓同仇敌忾,最后出色地完成上级的任务,为之后投入更激烈的战斗创造了条件。

电影的宏大叙事,除了“战争三部曲”的主题构筑,除了第一部160分钟时长的体量,除了展现前线德军的残忍、野蛮和泯灭人性之外,当然重点就在于从苏联军民的视角阐述反侵略的性质,向东撤退的士兵其实已经是一支残存的力量,最后剩下的603人有140个伤员,少校穆连斯基重整队伍,当那面在战斗中损坏的团旗再次飘扬,他们拥有了新的独立团番号,“我们虽然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但是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用手中的武器一定能够夺取胜利……”穆连斯基的号召中,“在我们的土地上”就表明了反侵略的性质,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守卫我们的土地,守卫我们的祖国,这就必定是一场正义之战,而我们手中拥有武器,这场战争也必将是一场必胜之战,正义之战和必胜之战作为宏大叙事的主题,其实就已经奠定了整部电影乃至三部曲的一个基调。

导演: Igor Gostev
编剧: 西蒙·第聂伯罗夫 / Semyon Tsvigun
主演: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 奥列格·扎科夫 / Aleksandr Denisov
类型: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75-04-28
片长: 170分钟
又名: Front bez flangov

如何表现正义之战和必胜之战?从整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略显阴暗和压抑,在几次正面表现战斗的场景中,虽然有苏联士兵的搏杀,虽然有军民同仇敌忾的激情,但是在法西斯精良的装备中,还是出现了太多的死伤,被包围而突围,突围而反包围,反包围而被包围,似乎一直在这个循环之中,而在正面交战的“前线”之外,则是更多德军对手无寸铁村民的戕害,他们入室抢走了老百姓的牲畜,将枪口对准年迈的老人,甚至将村民都打死在枯井里,整个存在也都成为了废墟。在残酷和严酷的战争面前,穆连斯基的一番话就体现了一种苏联影片中常见的英雄主义,“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只要手里还有武器”,而这部电影在这一宏大主题之下,对情节的展开一个亮点就是多处以对比的方式形成叙事的呼应。

除了德国法西斯这一整体上的“敌人”之外,叛徒就是内部的敌人,彼得连科就是在被围困而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走向了反面,他先是暗暗让自己喜欢的季娜和自己一起当逃兵,在季娜拒绝之后他拿起了枪独自逃走,路上还打死了自己的同伴,再被德军抓获之后,求饶的他向他们交代了独立团的驻扎情况,为了能使自己苟活下来,他还提供了穆连斯基在斯摩棱斯克的亲人的住址。彼得连科作为背叛者,当然换来的是一个可悲的下场,在他乘坐德军的汽车行驶在雪地上时,发现了阿廖沙和米沙行走在路上,他们执行和教堂的保尔神父联系的任务,彼得连科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情报,但是在关键时刻负责接应的瓦库连丘克带人出现,他们炸毁了汽车,打死了德国士兵,彼得连科当然最后也死在了雪地里。除了彼得连科,在雪地执行任务时,还有一个叫伊格纳特的德军间谍,他给奥赫里姆的任务是暗杀穆连斯基,破坏发报机器,“猫头鹰向你问好呢?猫头鹰在啄木鸟家里。”这就是给奥赫里姆下达任务的暗语,在关键时刻,奥赫里姆终于醒悟过来,他毅然向伊格纳特开枪,自己则被打成了重伤。

和叛徒所形成对比的是两种维度的群体,在为德军修建铁路的“伪警察”,在什米利的带领下杀死了看守,“哗变”后的他们投奔了穆连斯基的独立团,而什米利在穆连斯基面前称自己是“盖世太保派来的人”,但是他显然以反情报的方式为穆连斯基提供了德军的情报,而什米利不是别人,正是失联正在寻找的情报员,当什米利回归,那些伪警察也加入了独立团,让这支后方的队伍补充了更多的力量。而另一个群体则是普通百姓,他们是保尔神父,是农民马特维伊,是孩子阿廖沙和米沙,他们不是军人,但是却积极加入反抗法西斯的队伍中。彼得连科是一名军人,但是他背信弃义,而他的叛徒行为早就有了端倪,在撤退途中穆连斯基看见了彼得连科带领的散兵游勇,他们有的人手上连武器也没有,穆连斯基批评他们作为一个军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自己的武器,彼得连科让大家丢掉了武器,这其实就是一种背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神父保尔在穆连斯基面前要求给他一支枪,他要和战士们一起奔赴战场,穆连斯基告诉他,在后方照顾伤员,组织村民也是一种对法西斯的反抗,同样,曾经参加过两次战争的马特维伊也要加入独立团,他那时候还没有冲锋枪,看到新式武器,他希望战士们能教他用法,虽然马特维伊没有成为正规的苏联红军,但是他冒险去城里和市安全会主席取得联系,为教堂传递情报,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

彼得连科扔掉了手中的武器,牧师、农民、农庄主席等平民百姓则拿起了武器,在这里,穆连斯基所讲的手中武器不是有形的枪支弹药,而是心中的信念,这信念是同胞遇难的悲痛,是对敌人侵略的仇恨,是复仇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更是苏联军民团结一心抵抗的斗志,这就是“武器在我们手上”的精神内核。电影基于这样一种对比显示了战争的必然走向,德军上校发出的疑问是:“我们是为了解救处于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苏联人民,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支持我们?”神父用嘲笑做出了回答,而娜塔莎在发送情报时,暗号也隐喻了战争的结局,联系暗号是:“莫斯科现在万里无云”,回应暗号则是:“柏林将会阴云密布”。

《没有侧翼的前线》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65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