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9 从不卷刃的纸正着手收割我们

《界限》终于没有走上退货的道路上,它还是躺在我的桌子上,安静如处子,黑色的封面上是红字连篇,看上去像赎罪的“A”。我用湿湿的纸擦拭了它的全身,起初是完全变成了黑,像新买的一样,后来那些被磨掉的印子便显示出来了,还是一如既往地陈旧了。但我是放弃了换货,因为麻烦,书要寄给北京,这样一样也是遥遥无期,而一本书封面出现那种印子其实是在存放中不小心所致,大约也不会换来如新,没有任何印记的书。

我现在知道阅读是一件我必须付出情感的事情了,把08年购买的书都一本本阅读完,不论好坏都要留下几句评语,写在博客里就变得很严肃的事了,似乎买了书不看不写就没任何意义,这个转变让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正向某一个方向拐进去,每次都做些笔记,力求使阅读变得透彻。书橱里的书是越来越多,但很大一部分对我来说存在的风景,更具有感官特征,所以很多图书并没有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中,除却08年之后的转变,所有的图书中,大约80%没有翻阅,没有读过,所以对于这一次看起来很正规的阅读行为,我其实已经慢慢具有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追求,并不是从阅读中获得多少实用知识,只是感觉人还是有点追求,还是没把自己压成很低的一种行走。《界限》的背后,是我对纸质消费的无奈,它必须要辗转从书店到用户的过程,这里面很难有一个十全十美的阅读期待,不是copy不是paste,是一张张纸组成的页码,是一页页文字形成的故事,它可以拿在手上,可以被撕破被注解,当然也可以被寄回到北京,在一种无聊中等待再等待。

青春便是阅读唯一的时间优势,不要惧怕纸张后面的非环保意义,也不要把那些文字组成的页码当成权威的东西,过去是这样的,文本的意义至高无上,而现在,当还在的购买那些纸质图书的时候,其实敬仰的是一种坚持,我忽然有一些害怕,当图书越来越成为消费品的时候,那些我认真读完的图书会不会在我的书橱里,逐渐成为一种负担。书只会越来越多,很多也只会消费一次而束之高阁,当这些实体的图书慢慢占据空间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便出现了,书最后的归宿在哪里?有时候真的觉得挺可惜的,几十元买的图书认真看完一遍便不会再去仔细阅读,也就是它最基本的阅读功能消失了,剩下的便是在书橱里占据一个位置,不曾老去不曾消失,也不会给纯私人的阅读增加多少外界的关注。

喜欢购书,喜欢捧着书一页页慢慢翻阅,也是一种怀旧的心情在主导着,其实这种心情并不会永恒的,它不会在更长时间内成为精神的一种习惯性向往,面对成本不断增加的纸质图书,面对空间越来越狭小的书橱,其实阅读会慢慢趋向于心灵的碰撞和共鸣,它只会成为个体意识,会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个体情结,仅仅是怀念,仅仅是一次物质时代的复古行为。

再次翻看陈旧封面的《界限》,里面有诗歌说到:

整整一个白天,我手握铁镰
东奔西走:田野尚在,谷物不存

看见白发,我知道来不及了
从不卷刃的时间,已经着手收割我们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19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