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1 《健忘奶》:我们应该记住什么
闹钟,拖把,电梯,丰田车,红绿灯,一只猫,食堂,20元钱,素食餐券,句子,午睡,阴天,纯牛奶,云雾茶,值班表,周末,艾滋病日,厕所革命,胡若望的疑问,孤独的别墅,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新概念英语,拆迁,喜帖……
词语,词语,还是词语,作为对这一天的描述,这些并未穷尽的词语并不能概括所有,更无法连缀成一个完整的叙事。12月1日,当时间以并不在意的方式翻过来的时候,它在这一年里的注解是:“12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天。”但是这被词语描述的一天意义何在?这是18:46的时刻,当我以回忆的方式写下这些词语的时候,似乎在表达着一天相关的故事。如果分类的话,这些词语可以列成两部分:和习惯性生活相关,比如拖把,比如电梯,比如红绿灯,比如食堂;和以往略显不一样,比如一只猫,比如素食餐券,比如艾滋病日,比如喜帖。
如此分类的意义似乎在说明,机械般经历的每一天,词语是固定的,甚至它是死的,但是生活也意味着新的词语的出现,闯入也罢,遇见也好,总之是给了“每天的每天”之外可能。但是在可能的词语中,那被勾勒的也并非是完整的叙事,它是破裂的,是随机的,甚至是充满了某种想象。如此引申,其实是想从18:46的现在时返回到作为过去的另一个时刻:16:30,那时我坐在电脑前,那时正在打开一部短片,那时观影了一个名为《健忘奶》的电影——所以在返回的时候,我的词语列表将增加一个新的词语:健忘奶。
| 导演: 杰夫瑞·诺伊斯·谢尔 |
![]() |
本能,是最基本的欲望,在这些彩色蜡笔般的手绘世界里,本能开启的是一种存在,但是生活呢?在本能之上的生活也需要开启,于是有了在游泳池里的女人,在房间里跳舞的女人,海滩上的女人,摔倒的女人,于是有了看报纸的男人,叼着烟斗的男人,砍树的男人,玩滑板的男人,于是有了三口之家的欢乐,孩子和父亲荡秋千的游戏,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打斗,为孩子铺床的妇女,为男人开门的女人……男人,女人,以及男人和女人,人的生活,看起来超越本能的存在,在多彩的世界里成为一个社会人。
|
《健忘奶》剧照 |
本能,生活,动物,人类,以及数字,色彩,它们组成了一副跳跃的图景,而当一切变成断裂的、随机的、瞬间的,重复的画面时,它也完全是词语和词语的组合,似乎和正在发生的现实达成了一致,它不能概括所有,也无法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又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所以,以《健忘奶》为题,它需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记住什么?毫无逻辑的一切在发生,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场景里有什么,也不知道过去的一个场景表达的是什么,它解构了我们认为的意义,而这种无意义是不是就是意义本身?
而其实,“健忘奶”的另一个意义,却是在病理学上的,那种叫做异丙酚的东西,有着牛奶一样的外观,所以被医生戏称为“健忘奶”,而它就是一种短效静脉注射催眠剂,也就是说,当你被注射了“健忘奶”,就会产生一种幻觉,甚至会带你进入一种死亡状态。在幻觉中,逻辑是不存在的,记忆也是没有的,它就是随机的,偶然的,无意义的。而当5分多钟的短片呈现为词语式的场景时,就是在模仿进入幻觉状态,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你会记住什么”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它的全部意义是要让你忘掉一切,忘掉必然,忘掉逻辑,忘掉意义,忘掉可能:乌鸦从树之间飞走了,观众在鼓掌,有人跳起来,跃入水池,广告牌在快速转换,鸡肉放进了烤箱……
但是在快速跳跃为词语式场景的时候,却有一个短暂停留的场景,老人正在路边扫雪,黑色的扫帚在白色的雪地里显得有些突兀,而穿着黑衣的老人看上去也是在从事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且,和彩色蜡笔手绘的风格不一样,这一幅图景是黑白的,纯粹的,清新的,甚至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这或许就是在“健忘奶”的跳跃、断裂和偶然之外的一种正常生活。就像在18:46之后的那个人,坐在电脑前,开始用逻辑思维叙述一种观影的感受。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396]
顾后: 《无头男人》:我们不活在镜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