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4《伊凡雷帝·第三部》:经典在残缺处
4分21秒,只是一个场景的演绎,只是一个片段的展现,相对于第一部的103分钟和第二部的88分钟,“伊凡雷帝”三部曲在最后片段的闪现中,成为谢尔盖·爱森斯坦经典中永远的遗憾。
1948年,爱森斯坦拍摄完《伊凡雷帝》第二部之后便着手开始第三部的拍摄,按照爱森斯坦的拍摄计划,第三部的重点是伊凡雷帝成就帝业,终于成为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帝国的帝王:库尔布斯基投降立窝尼亚后,在普斯科夫城和诺夫哥罗德城策划了暴动,刺客彼得向伊凡供出主教皮明也参与这一阴谋,怒不可遏的伊凡雷帝大开杀戒,主教菲力浦与皮明被杀戮,叶芙罗西尼娅溺死河中,1500人在诺夫哥罗德被处决,170座修道院被摧毁……跟随伊凡雷帝出生入死的大将巴斯曼诺夫腐化堕落被处死,忠心耿耿的马留达战死疆场,而库尔布斯基和立窝尼亚国王落入伊凡设下的圈套,在沼泽地全军覆灭。伊凡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成为俄罗斯第一代沙皇。但是在他身边,除了彼得之外,他只剩下孤身一人……
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 |
或者这个拍摄计划里还会加上伊凡雷帝“杀子”这一极端故事。但是当第三部的构思及拍摄准备工作已经初具雏形,甚至完成了被保存下来的这4分钟的片段,爱森斯坦的生命却走向了终结,这意味着伊凡雷帝在屏幕上成就帝业的故事再无法被画上句号,也意味着“伊凡雷帝”三部曲成为无法弥补的空白。但是从这4分多钟的残片里,却依然能窥见爱森斯坦延续前两部的风格:在这场伊凡“接见”普鲁士骑士海因里希·施塔登的戏中,伊凡和骑士展开的“斗争”充分体现在面部表情中。骑士走进大厅,但是并非见到伊凡,伊凡在暗处,他通过小窗,以俯视的方式和海因里希·施塔登进行对话。按照骑士的说法,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让俄罗斯的军队掌握战争的艺术,并拿出一张纸提供给伊凡雷帝所谓的“情报”。无疑,普鲁士骑士带着某种目的而来,但是被伊凡雷帝识破了,他称骑士是“不速之客”,“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击败敌人”,他更是认为骑士是外国狗,是有罪者,因为那份所谓的情报提供的是虚假的消息,最后在“把他带走”的命令中驱逐了这名骑士。
伊凡雷帝的俯视本就是一个自我中心的视角,而在爱森斯坦的光影中,这种对话展开的斗争气息全部体现在面部表情中,尤其在眼神上:伊凡雷帝的眼神是犀利而霸道的,他似乎一眼就看穿了来访者的目的;骑士的眼神中有寻找,有高傲,但最后变成了怯弱;众人的眼神则是对事态发展的观望,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眼神带着光,眼神带着霸气,眼神当然也带着统治者的野心,完全符合爱森斯坦对伊凡雷帝故事的初设:叙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一个在斗争中疲惫不堪却又志坚如钢的专制君主”,叙述“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他们的被压制和削弱”,伊凡雷帝为了生存才被迫采取不为“善”和“恶”的传统观念所囿的行动,这也实现了爱森斯坦于1929年所说的一句话:“表现生存的矛盾是艺术的任务……”
《伊凡雷帝·第三部》剧照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