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人类理智新论》:趋向无限的圆满性

20250426.png

就它们的现实的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但很多可以称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构成的形象,在人通过工作而发现它们以前,就是在大理石之中的。
   ——《导论》

“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是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的经典例子:一块大理石刻上谁的像本来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里面的纹路更像赫尔库勒,它比刻上别的像更好,那么这块石头就“更加被决定用来刻这个像”,这说明赫尔库勒的像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头里的,当加工这块石头使之成为赫尔库勒的像,就是要让这些纹路显现出来,在加以琢磨中把那些妨碍其显现的东西去掉。莱布尼茨提出“有纹路的大理石”所反对的就是经验论者洛克所提出的心灵“白板说”,在他看来,大理石里面赫尔库勒的纹路就是早就存在的天赋观念,让这块石头成为赫尔库勒的像而显现出来,取决于存在于其中的天赋观念。

这个经典例子是莱布尼茨通向天赋观念、继而阐述其单子论、连续性、前定和谐等哲学体系的关键通道,但实际上这里的问题是:如果这块大理石被发现的时候,根本没有纹路,更没有赫尔库勒的像,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工匠在加工时可以自由选择?因为并不是每块大理石都会有纹路;另外,当大理石中的确存在着赫尔库勒像的纹路,那么将它加工成赫尔库勒像的时候,这些纹路是不是只是一种摹本,真正的本质或者形式绝不是这个纹路,而是赫尔库勒真正的像,那么这个作为外在于大理石纹路的像是不是反而变成了柏拉图的理念?甚至如果不是按照理念论,当工匠按照真实的赫尔库勒像雕琢纹路,那么他所根据的是不是外在于天赋的关于赫尔库勒像的经验?

这些问题当然莱布尼兹没有进行阐述,或者说当时没有遇到对手——莱布尼茨是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而写作了《人类理智新论》,书中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或者说这是莱布尼茨有备而来对洛克经验主义观点进行驳斥的著作,但是在写作完这本书的时候,洛克已经去世,莱布尼茨甚至在生前没有出版这本著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缺少论辩的作者之故。但是在没有作者现身的情况下,莱布尼茨还是在这本书中塑造了一个深受洛克影响的人斐拉莱特,按照斐拉莱特的说法,“我从这著作得益极大,甚至更得益于和作者本人的谈话”,所以以“德奥斐勒”为名的莱布尼茨就在和他进行对话中完成了对《人类理智论》的辩论和驳斥,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主张——而这种虚构的对话像不像“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在其中的不是赫尔库勒像的纹路,而是针对经验论的自己的哲学主张,莱布尼茨的任务就是像一个工匠,在进行加工和琢磨中将其清晰地显现出来。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所要解决的是机械论的物质观,他在《神正论》中就提出了人类理性陷入的两个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是对于无限性的考虑,烦忧着整个人类;第二个问题就是连续性和它的要素之间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问题是哲学家关注的问题。莱布尼茨针对“物质的原子”不可能是不可分的点这一缺陷,提出了他著名的“单子说”,在她看来,复合物的存在就必须有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只有不包含部分的单纯实体,才能构成复合物的真正的单元,也就是说,只有“单子”是真正不可分又是实在存在的,这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形而上学的点”。单子不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不是物质性的最小单位,它是精神化了的原子,而“单子论”的背后则是他所强调的“前定和谐”学说。单子是变化的,每一个单子都在变化,宇宙也因此而产生了变化,但是宇宙依然保持着整个序列的连续性,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上帝在创造每个单子时,就已经预见了一切单子的发展变化,就已经预先安排了单子的变化发展,使它们保持和谐一致,所以整恶搞宇宙就呈现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般,每个单子就是演奏者,它们按照上帝的安排演奏着完整和谐的交响乐曲。所以在莱布尼茨那里,前定和谐不仅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且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这个世界就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这种呈现为“乐观主义”的前定和谐说,是关于上帝本体论证明的一个体现,也发展出莱布尼茨的认识论,单子论、连续性和前定和谐基础上的认识论就是唯理论,人类灵魂就是“单子”,单子具有的知觉就是理性,单子在理性的“内在原则”作用推动下的某种发展就是认识,既然单子是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户,它们都是孤立存在的,所以人类的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外物对心灵的影响而产生的,它们是内在固有的,由此这就有了和洛克的经验论产生分歧的地方,洛克提出人类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一切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莱布尼茨认为,观念和知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是本身就存在的大理石纹路,“如果在这块石头上本来有些纹路,表明刻赫尔库勒的像比刻别的像更好,这块石头就会更加被决定用来刻这个像),而赫尔库勒的像就可以说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头里了,虽然也必须要加工使这些纹路显出来……”

编号:B35·2250306·2266
作者:【德】莱布尼茨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1982年11月第一版
定价:98.00元当当44.30元
ISBN:9787100020107
页数:760页

《人类理智新论》的序言就表明了这种分歧的存在,莱布尼茨认为和洛克的系统本身就存在着思想源头的差别,“他的系统和亚里土多德关系较密切,我的系统则比较接近柏拉图,虽然在许多地方我们双方离这两位古人都很远。”在他看来,洛克之所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近,就在于亚里士多德在《理智论》中就认为灵魂是“完完全全空白的”,白板论当然认为灵魂中要留下痕迹,就需要从外界进行影响,而感觉和经验就构成了认识的材料,而莱布尼茨则认为,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只不过是靠机缘将这些原则唤醒而已;这就有了另外不同的观点,究竟一切的真理依赖经验论上的归纳和例证,还是有某些在我们根本未作任何验证之前就能预见到的?莱布尼茨在“序言”中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有理性才可能建立可靠的规律,而理性的认识就是依靠天赋观念,只有它是“必然真理的内在原则”,而这也是区别人和禽兽的东西;整个世界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千千万万的征象,这说明我们心中有着无数的知觉,还有察觉和反省,有些我们察觉不到变化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当它和别的印象连接在一起,它依然发挥着它的效果,也正是这种感觉不到的知觉的存在,说明了灵魂和身体之间的“前定和谐”,甚至一切单子之间的前定和谐,前定和谐带来的是神圣的圆满性,它超乎人从来未曾设想的高度之上。另一方面来说,很多知觉的认识感觉不到却真实存在,这也意味着是连续律在发挥作用,“这条规律是说,我们永远要经过程度上以及部分上的中间阶段,才能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并且从来没有一种运动是从静止中直接产生的,也不会从一种运动直接就回到静止,而只有经过一种较小的运动才能达到……”这在物理学上的准则是:“自然绝不作飞跃”,而在人类自身的意义上说,“也可以用来解释两个人的灵魂或其他属于同一类的灵魂为什么以及如何从来不会完全一样地从造物主手中造出来,并且每一个都和它在宇宙中将有的观点有一种原初的关联。”

“序言”其实就已经阐释了莱布尼茨的重要哲学观点,这些观点就是大理石里面的纹路,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纹路通过加工和琢磨使之显现出来从而成为赫尔库勒的像。他所设定的斐拉莱特在一开始就阐述了洛克的主要观点:赞成虚空和原子,相信物质能够思维,最重要的当然认为心灵是“白板”,而莱布尼茨代表的德奥斐勒也提出了自己的体系:诸实体在一种单一性中,前定和谐是事物的真正原则,所以排除了虚空和原子,物质到处是有机的,丝毫没有虚空和多余的,一切都是千变万化又秩序竟然的,“整个宇宙,都作为缩影,但以不同的光景,在它的每一个部分,甚至在它的每一个实体的单元之中。”当莱布尼茨在前定和谐中将对于上帝的伟大和圆满性提升到新的层次,也意味着区别了必然真理和世事真理、人的推理和动物的联想之间的区别——而这就回到了两者交锋的关键问题上,即一切真理来源于感觉经验还是天赋观念?

“照我看来,他没有把源出理智的必然真理的起源,和来自感觉经验,甚至来自我们心中那些混乱知觉的事实真理的起源,作充分的区别。”这是莱布尼茨强调的核心,在他看来,感觉经验可以获得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个别的、特殊的、偶然的,它并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知识,或者说只是一些混乱的事实真理,而知识要成为知识,就必须成为必然真理,所以必然真理的起源不可能来自感觉经验。在这里,莱布尼茨似乎后退了一步,他认为天赋原则的确实性并不是要建立在普遍同意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在人的本性之中的,是来自灵魂的本性的,包括对上帝的观念,虽然心灵每时每刻都依靠这些原则,但并不容易将它们区别开来,清晰和分明地表象出来也是一个困难。也正是莱布尼茨说到的这种困难,斐拉莱特就提出了疑问:“但如果有人能够找到一个命题,它的观念是天赋的,那么就请他把它的名称给我指出来,没有比这更会使我高兴的了。”莱布尼茨就提出了算术和几何的命题,它们并不从经验来,虽然在现实的知识来说也不是天赋的——就像斐拉莱特所提出的一个小孩没有学过算术怎么知道1+1等于2?这说明他没有天赋观念,但是莱布尼茨认为,它们是潜在的知识,这就是天赋的,就像大理石的纹路一样,是需要通过人的加工才显现出来,但是在发现它之前,它们不就存在于大理石之中了?

这种潜在的知识,是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的另一种解释,在她蓝来,无数的知识并不被我们察觉,甚至我们需要它时也察觉不到,那就是通过记忆保存的知识,当我们用回忆把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这种“回想”就是对天赋观念的唤醒,算术而和几何学就是以天赋或潜在的方式存在我们心中,我们只要按照顺序安排好心中的东西就能发现它们,而不需要任何经验或旁人的知识——这种潜在通过记忆保存在心灵中的东西,就是天赋观念,更体现了一种灵魂和身体之前的前定和谐。所以必然的真理来自理智,经验也能提供知识,但它只是事实真理,只有必然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如果不是靠理性认识了它的必然性,靠归纳是永远也不会得到对它的确实保证的。”如果知识所建立的必然真理需要天赋概念,那么道德呢?斐拉莱特认为道德学是推证的科学,它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原则。莱布尼茨却认为,道德虽然不能靠纯粹理性认识,但是它是由本能所认识的,而这也是一条天赋原则,因为它是铭刻在灵魂之中的,“是作为我们的保存和我们真正的善的后果而铭刻在其中的。”也就是说,在必然真理之外,莱布尼茨提出了“本能的真理”,它们也是天赋的原则,上帝前定和谐的一种表象,“因为道德比算术更重要,所以上帝给了人那些本能,使人得以立即并且不必经过推理就能处理理性所要求的某些事。”另外,莱布尼茨认为,那些是、可能、同这些观念也是天赋的,因为它们对心灵来说是本质的东西;对上帝的崇拜这一真理也是天赋的,因为,“我认为崇拜上帝的义务是说必要时当表示尊崇上帝超过其他一切对象,而这是上帝的观念和上帝的存在的必然后果;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这一真理是天赋的。”

莱布尼茨强调天赋观念原则下理智所认识到的普遍和必然的真理,那么观念之产生就一定是天赋的,他在斐拉莱特所说“观念是思想的对象”上加上了一点,这个对象是“内在的世界的对象”,它是事物的本性或性质的表现。针对斐拉莱特所说观念来自经验的说法,莱布尼茨再次对白板论提出了辩驳,它是一种虚构,是建立在不完全的概念基础之上的,就像虚空、原子和静止一样,“世界上哪里去找一种功能,只是把自己关闭在潜能之中而不作任何现实活动呢?”这种活动就是思想,而且真正的思想的对象即观念,从来不是经验和感觉给予的,灵魂不是有形体的存在,灵魂没有窗户,灵魂天赋地存在是、实体、一、同、原因、知觉、推理这些感觉不能给予的概念,所以只有灵魂永远在思想,观念才会产生,才会通过知觉唤醒天赋观念得到知识和必然性真理。同样在对于语词的论述中,莱布尼茨认为,语词就是对观念的表达和说明,但是名称并不是一种本质的体现,但是在关于实体的名称时,斐拉莱特认为本质是和类相联系的,对于个体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质的,但是莱布尼茨恰恰认为个体有很多本质的东西,“活动对于实体,受动对于被创造的实体,思想对于心灵,具有广延和运动对物体,都是本质的东西。”为什么个体具有本质的东西,这就是莱布尼茨连续性观点和前定和谐的一种注解:上帝绝不会造出完全一样的人,这种多样化使得每一个个体都和一种观点有原初的关联,同时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存在,也意味着世界是无限的,“各种不同的被创造物从我们开始逐步上升以趋向他的无限的圆满性”,这正符合壮丽的宇宙和谐,和上帝至上的无限的善,“我为了维护我的(前定)和谐系统——它把上帝的神圣圆满性颂扬推崇到超乎人们所曾想到的之上——所说的那些道理,也将有助于获得比人们迄今所曾有过的更伟大得无比的关于被创造物的观念。”

实际上,莱布尼茨阐述的单子论、连续律、必然真理都是基于天赋观念原则的,而天赋观念之所以是感觉经验无法认识的,那么它就是来自于上帝,所以这一切都是在阐述这个最好世界的“前定和谐”论——莱布尼茨化名为“德奥斐勒”就是受到了上帝的光辉启发,德奥斐勒即Theophile,由源出希腊文的theos和philos两个词合成,theos即“神”“上帝”,philos即“爱”“朋友”,所以“德奥斐勒”的意思是“爱上帝者”,和斐拉莱特的“爱真理者”的意思相比,莱布尼茨强调的就是上帝的这一前定和谐,在《论知识》“对上帝的存在所具有的知识”部分,莱布尼茨当然认为关于上帝的观念是天赋观念,但是他在对上帝的证明中,把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结合起来,构成对于上帝存在的有机整体,形成前定和谐说,“前定和谐本身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可争辩的证明方法。”并将其推进到一种完全形而上学的必然性,“我已后天地用前定的和谐表明,一切单子都是从上帝接受了它们的起源,并且依赖于上帝的。”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66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