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巴阿里亚》:只有苍蝇带着我们飞翔

20200426.png

他在奔跑,他在快速奔跑,他用极限的方式奔跑,他几乎达到了飞翔的速度,当他拿着男人给他的20块钱在快速的来回中,买来了一包烟,男人却问他:“为什么这么慢?”他却说:“还不到半分钟。”男人指着起先吐在地上的唾沫说:“连唾沫都干了。”半分钟不到的买烟过程,唾沫干了的等待时间,当一个陀螺的游戏还没有上演,时间似乎就真的像只有半分钟一样,可是这个从陀螺开始到陀螺终结的故事,为什么在半分钟的闭合里,托纳多雷要创造150分钟的电影叙事?

时间对时间的改造,时间对时间的变形,以及时间对时间的命名,是一次飞翔,也是一次梦想。玩陀螺的佩皮诺在快速奔跑中,看到了对面相向而行的小孩,他是另一个佩皮诺,一个和另一个相遇之后,更小的佩皮诺在极速中飞了起来,他迎着风在巴阿里亚的上空看见了自己生活的小镇,第一次看见,他感到惊喜,而正是这一种超越地面的飞翔,让他以上帝视角看待它——正如后来被绘画者雷纳托以他的形象画进教堂顶上的圣母画一样,他成为了这个小镇宗教的代表;而相向而行同样奔跑的佩皮诺,则开启了另一个梦:他急着赶去学校,但是在课堂上,他的课本被羊吃了,在大家唱起赞美“元首”的歌曲时,他却沉默不语,于是被老师惩罚,在教室的角落里他看到了正在为元首唱赞歌的同学们,在歌声中他沉沉睡去,一个梦展开,他成了造梦者。

两种奔跑,一种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发生,一种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演绎,一个是在飞翔中成为上帝,一个是被惩罚的孩子,当命运在虚幻和现实中拉开,托纳多雷制造的双重身份,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作为上帝的佩皮诺在他飞翔之后被搁置在巴阿里亚的上空,即使后来他的形象进入了每天有人瞻仰有人祈祷的教堂顶上,在现实的冲击下最后也变成了一种空白。而另一个进入到沉沉梦中的佩皮诺,却完全进入到了他的成长中,于是从孩子到成人,从童年到老年,在巴阿里亚发生的一切,似乎他都变成了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变成了参与者——托纳多雷是在这种被延长的时间里书写一种历史?

从小时候放羊、挤羊奶换取家庭的一部分收入,到“我可以吃四张嘴”的东西而被面包噎住,从送走了承诺“我不会让战场的”尼诺走上前线,到看见解放了西西里的美国士兵,从“我信仰共产主义”加入共产党到认识少女曼尼纳而结成夫妻,从第一个孩子夭折而亲手将他葬在墓地,到成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从奔赴苏联学习政治斗争到前往法国“看费里尼的电影”,从以意大利共产党候选人身份参加竞选演说,到参加土地革命……童年的贫穷生活,中年的革命激情,老年的无奈现实,组成了佩皮诺几乎一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折射出意大利漫长的历史。但是这样一种被拉长到几个小时的个人史诗,在托纳多雷的影像世界里,却是破碎的,断裂的,甚至只是一种拼贴。

成为一个放羊娃,在镇上的女孩塔娜被解雇之后,在镜头的转换中,佩皮诺一下子长大了;他看见了城市的爆炸声,看见了讲英语的美国士兵,遇见了少女曼尼纳,在镜头的转换中,佩皮诺又长大了;在从事各种斗争之后,在奔波欧洲各地之后,在经历了革命的失败之后,在镜头的转换中,佩皮诺已经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只是在托纳多雷的镜头转换中经历着,于是,重大或者不重大的事件,于是,主要或不主要的人物,于是,关键或不关键的时间,似乎都在这被切割的时间里变成了一种拼贴,没有情绪的铺设,没有逻辑的推进,没有叙事的主次,仿佛是走马灯,你方场罢我又登场,完全不是在一种统一的叙事体系里,完全是一种自行其是:五个孩子出生,除了第一个孩子有着情感的铺垫,有着感情的投入,其他都是一闪而过,甚至那个在橄榄园偷果子的孩子在瘸子的追赶中被炸飞了腿,全家人似乎也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佩皮诺为什么去往苏联没有交代,去往巴黎也是在全家收看电视时自己整理行李偷偷摸摸离开,而他离开似乎也没有遭到妻子曼尼纳的抱怨,后来回来了又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买200颗纽扣为了葬礼,是不是因为革命者牺牲了,没有交代,那个从衣柜里拿出高档西服的男人,是不是革命的对象,没有交代,女儿安吉尔不肯捡钱被佩皮诺打掉了耳环,是一种暴力?没有交代,尼诺为什么想要自杀?吃意大利面比赛用意为何?虚伪的主教最后去了哪里?雕像中间渗出了蛋黄的鸡蛋是何用意?

导演: 朱塞佩·托纳多雷
编剧: 朱塞佩·托纳多雷
主演: 马格蕾斯·梅德 / 雷欧·波瓦 / 安赫拉·莫利纳 / 恩里克·洛维索 / 贝佩·费奥雷罗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上映日期: 2009-09-25
片长: 150分钟
又名: 巴阿里亚:风之门 / Baarìa - La porta del vento / Baaria

人物不断出场,事件不断上演,在转承启合中没有明显的过渡,所以佩皮诺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梦,完全变成了碎片,是不是托纳多雷故意要在这碎片的故事里营造一种梦境的感觉?或者这是托纳多雷的一种叙事实验,展示那段特殊历史的应该用全景式结构,应该用史诗性镜头,但是他却偏偏将这一切剪碎,历史变成了碎片,而这些碎片正是意大利人民经历的政治梦和金钱梦的一种隐喻。佩皮诺是一个农家的孩子,书本被羊吃了,没有读过书,只想要最基本的温饱,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开始,所以佩皮诺不断参与政治活动,其实是在用这种破碎感来嘲讽那些政治主张和革命实践,就像他对贵族卡洛说的那样:“我能吃下四张嘴的东西。”当四个面包被塞进嘴巴的时候,他却被噎住了。

政治梦对于没有文化和知识的佩皮诺来说,无非是噎住的一种存在,他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但是在他身上这种政治信仰是不彻底的,他邀请曼尼纳跳舞,就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实现了”;战后的广场上,演讲者说必须建立一个在美国指挥下的欧洲秩序,“西西里人再也不会被宰割了。”还没讲完演讲者对旁边的人说:“给我水。”佩皮诺成为了政党委员,在罗马开展了土地革命,而那时的父亲已经奄奄一息,他希望在去世之前见一见自己的儿子,当佩皮诺回到家,父亲握着他的手说:“你终于来了。”然后安然离去,但是那场土地革命却失败了,很多革命者被镇压被屠杀,而对于这一状况,佩皮诺认为自己学到了教训,又一次他坐在山上望着底下的巴阿里亚说“如果你用石头撞墙,撞破的是头而不是墙,革命不需要的是和平方式。”这是不是变成了一种妥协?当他参加竞选,在失败的现实面前,大家的安慰是:“但是赢得了选票。”佩皮诺似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慢慢退出革命的舞台,他最后摸着儿子的头说:“去赚你自己的面包。”仿佛是对于自己一生革命的否定,在盲从中,在随波逐流中,革命无非是一个梦。

《巴阿里亚》电影海报

金钱梦似乎从小就根植在佩皮诺的脑海里,尼诺和他一起去放羊的时候,指着山上的三块大石头说,如果有人能用飞出的石子一下子击中这三块石头,那么他就能看见藏在山下的宝藏。这是一个金钱梦的开始,于是佩皮诺只要来到这三块石头前,无论是少年时代还是参加了革命的中年,他都会捡起小石子,然后扔出去,但是每次只能击中一块石头。三块石头成为他实现金钱梦的一种启蒙,在少年时代,他曾经因为手小伸进了银行的保险柜里,然后将金币扔给大人,自己却偷偷拿走了里面的纸币,被后面的大人追着,像是这个金钱梦无法摆脱的羁绊,而每次在广场的集会、示威、演讲,总会出现一个男人,他的口中也总是那句话:“要换美元吗?”无人问津的现实即使一种政治写照,也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现状。而在佩皮诺几乎退出了政治舞台时,他捡起小石子朝三块石头扔过去,奇迹发生了,小石子一连击中了它们,于是佩皮诺兴奋起来,但是奇迹带来的不是宝藏,而是成群的黑蛇——黑蛇曾出现在他的梦中,当黑蛇变成一种梦魇,变成一种灾难,哪来奇迹?哪来财富?

政治梦会破碎,金钱梦会破碎,那个两个多小时的梦当然也一定会终结,当一切如过眼云烟在佩皮诺的人生中闪现,梦也将他唤醒,而醒来之后的佩皮诺依旧在教室的角落里,但是这已经不是那个为元首唱赞歌的时代,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巴阿里亚,高楼拔地而起,街上车辆拥挤,没有挤牛奶的小孩,没有了卖香肠的男人,也没有了换美元的倒爷,当佩皮诺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看着眼前发生的巨变,无疑进入到一种时间的错乱中,他在正在建造的房子里捡到了一枚耳环,然后拿着耳环跑走了,当大人们追赶他的时候,他大声喊道:“这是我女儿的耳环。”自己还没长大,没有妻子曼尼纳,没有五个孩子,怎么会有一个女儿?时代的错乱,让一切更成为不真实的梦,而佩皮诺的奔跑更可以看成是对于这个破碎的梦的否定,他要跑回属于自己的时代。

于是在奔跑擦肩而过中,另一个佩皮诺出现了,他拿着20块钱,买了一包烟,然后要趁唾液未干将烟给他,然后投入到陀螺游戏中,于是在奔跑中,他不再是那个可以飞翔的孩子,不再是那个俯视巴阿里亚的上帝,一切回到了最开始的游戏中:陀螺在旋转,陀螺裂开了,陀螺停止了转动,在黑黑的陀螺洞口里,慢慢爬出了一只苍蝇,它震动翅膀,一种想要飞翔的姿态——在佩皮诺坐在教室角落里做过的梦里,他的孩子去聋哑老头那里要制作陀螺,老头打着手势告诉他们,只要捉住一只苍蝇,就可以让陀螺飞起来,于是孩子抓住了一只正在飞翔的苍蝇,老人苍蝇放在陀螺上,陀螺便真的快速转了起来。没有飞翔的孩子,没有俯瞰的视角,也没有改变一切的革命,没有找到宝藏的奇迹,只有一个陀螺的游戏,只有一只苍蝇的飞翔——卑微,弱小,丑陋,人生或者只是一个不到半分钟唾液未干的破碎之梦。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81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