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船》:我只取一瓢

20240426.png

在狂风巨浪的太平洋上,在雷电交加的黑夜里,在风雨肆虐的小船上,当海水和雨水即将把小船沉没,当发出求救的信号被海上救援队置之不理,如何自救?只见基顿拿起一个白色的杯子,然后接住从船底喷射出来的水柱,最后将满杯的水倒掉。

“我只取一瓢”,弱水三千的世界里,这是属于基顿专有的一瓢:在《红房子》里,被子着火,罗斯科就从厨房拿出一只小小的杯子,将杯子成满水然后开始扑火;在《剧院》里,杂技女演员潜入水缸里,当门被堵住无法呼吸,基顿拿起小小的杯子从水缸里舀水,一杯又一杯……用小小杯子里的水救一场大火,用小小的杯子舀大水缸里的水去救人,甚至用小小的杯子将进入船舱的太平洋之水排出去,这是杯水车薪的直观表达,这是以卵击石的夸张效果,或者,这正是基顿想要达到的喜剧效果。

基顿在《船》这部电影中突破了电影主角的形象设定,他不再是一个落魄的青年,不再是一个潦倒的男人,而是有妻子有孩子的中产阶级,这是一种富有的表现,而富有不光在家室中是一个完满,更在于物质丰富之后追求精神:自己造船,造船出海。这是一个伟大、庞大和宏大的计划,但是基顿却在一步步实现:他终于完成了大船的制作,终于可以进行试水了;在第一艘船下水即沉没之后,第二艘船终于可以扬帆起航了;不仅在大河之上航行,轻易穿过了大桥,而且驶入了太平洋,一家四口便开始了充满冒险的海洋之旅。有妻子有孩子,有房有车还有轮船,这是怎样一种生活?在表现中产阶级物质丰裕的同时,《船》似乎也是基顿对于这一阶层精神生活的拓展。

导演: 爱德华·克莱因 / 巴斯特·基顿
编剧: 巴斯特·基顿 / 爱德华·克莱因
主演: 巴斯特·基顿 / 爱德华·克莱因 / 西碧尔·希利
类型: 喜剧 / 短片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21-11-10
片长: 25分钟

当然,基顿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冒险经历上,而这个行动就是“我只取一瓢”式的冒险:船造好了,要将它移到外面,门又太低了,于是凿掉了门上的砖头,船被拉了出来,但是船一出来,后面的大宅就坍塌了;用汽车拉着大船到了码头,在试水的时候,车拉着绳子,绳子刚剪断车子便掉进了水里;房子没了,车子没了,这艘船成了基顿一家的所有财产。出门远行,从河到洋,一艘小船也终于对抗不了波浪,在这个冒险中,基顿完成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各种设计:钉绘画的时候把船钉穿了,水中外面冲进来;在大风中船身开始颠簸,之后开始翻转,还好翻转变成了旋转,而在舱内,基顿在地板上钉上两颗钉子,用这种方法竟然可以固定两只脚;万分危急关头,只能弃船,加里的浴缸成了救生艇,三个人坐上去,最后的基顿在船沉没之后也坐上来,不想其中一个儿子拔了浴缸的水塞,水又满了起来……

当然大船都经受不住波浪,何况小小的浴缸,最后浴缸也沉没了,冒险似乎要将人推向死亡,但是结局是:那水只不过只有大人膝盖的深浅,四个人成功上岸,一场历险最终是有惊无险。以“船”为统摄的中心,船也成为了基顿中的装置,可以斜拉的船帆轻易穿过桥洞,扔下水的船锚不会下沉,用钉子可以固定的船舵,以及四个床铺的船舱、睡觉休息合一的船舱、上面钓到鱼直接到下面烹饪的船舱、暴风雨到来摇晃、颠簸、翻转的船舱,作为装置,都让基顿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也让电影空间得到了创新式运用。当然,这个驾船出海的冒险故事,有情节但是没有叙事,一切也只是基顿一个人的表演,基顿用“我只取一瓢”的方式,想要告诉别人的则是,“弱水三千”也都属于我。

《船》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4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