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马哥波罗》:我是欧罗巴的过客
这是邵氏兄弟电影走向国际化的另一个标志,扮演马可波罗的是美国演员理查德·哈里森,他在197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代表作有《欧洲式犯罪:七十年代的意大利警匪片》,1980年代转型参与了多部忍者题材的动作片,塑造了特工、忍者大师等角色,《马可波罗》可以视为这一类动作片的代表。但是,马可波罗之存在,在历史上本就是一种争议,张彻将其塑造成“历史”中的人物,而且让理查德·哈里森扮演这名意大利旅行者,似乎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还原”,但是不管是在历史意义还是在国际化道路上,“马可波罗”都只是一种过客身份。
电影的确通过“马可波罗”构建电影的推进线索:他来到元大都,在市集上看到了中国特色的皮影、魔术;参见可汗,参加了金账大宴,目睹了蒙古勇士的武功,也见证了可汗授予才达鲁、都立丹和阿布拉花被授予“蒙古三大勇士”的仪式;可汗让他用三年时间走访全国各地,三年后马可波罗递交了奏章,可汗用了足足一个月才看完;之后,可汗让他去扬州任职……马可波罗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他到底是什么身份?他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接受可汗的任命?这些问题张彻都没有提供答案,或者是历史本身就有相关的叙述,张彻并不想交代马可波罗的背景,实际上是让他在身份被抽离的情况下完全变成一个过客。
导演: 张彻 |
马可波罗之所以到扬州任职,是因为有刺客刺杀可汗,被蒙古三大勇士杀死之后,他们透露出“扬州”的信息,可汗派马可波罗去扬州,其实就是为了得到刺客的信息,从而对汉族的反抗进行防御,由此,故事就走向了对异族反抗、对暴力反抗的合理性叙事,马可波罗也从元朝官府人员变成了这一场反暴力的见证者,他本来进入天道庄,是为了第二天元朝大兵的剿杀计划,但是他目睹了“建嫂”的自杀,也疑惑父亲为何见死不救,天道庄庄主对他说:“她忠贞节义,四德俱全,我为什么要阻止她?”也就是说,在庄主看来,自己的女儿是为了忠贞节义而死,死得其所,体现了正统的道德观,而且这种忠贞节义也变成汉人对蒙古人的态度,“我们正在反抗”,他还说到蒙古铁骑对欧洲也形成了威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反抗才能结束暴力,“只要反暴精神不灭,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庄主的这番话对马可波罗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也让他的人生实现了转向,“我不再为他们做事,我要离开中国。”
马可波罗从成为元朝可汗任命的外国人,到接受庄主教育认可了反暴斗争,他其实一直都是过客,一个过客对中国的国情有多少了解、对中国的反抗精神有多少领悟?对中国的民族斗争有多少理解?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又成为了问题,关键还在于,马可波罗在剧情的构筑上,也几乎就是一个游离者,从一开始对庄上活动的监视,到后来孤身刺探,再到最后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并没有足够可信的发展脉络,而在建嫂自杀前对他说“你是一个好人”,庄主对他掏心掏肺讲述反暴的意义,最后他要离开周哥时大家的回望,都缺少情感线,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中国只是停留的一个点,这也似乎让“马可波罗”成为了历史文本里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马哥波罗》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