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6 被签名的世界

小五用50元钱去买了两本秦文君的书籍,是《男生贾里全传》和《女生贾梅全传》,而且是精编珍藏版。在这之前小五从来不知道这两本书,也不知道儿童作家秦文君,甚至我也只是偶尔听说过,而今天如此高调得买了两本秦文君的代表作,原因就在于秦文君来他们学校了,而且是签名售书。

对于签名售书,我几乎不大遇到,所以这样的热情在我的阅读世界里也几乎找不到什么对应点,而小五似乎对于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行为有着某种好奇,似乎是去年杭州动漫节上我排队请蔡志忠和敖幼祥签名开始的,他觉得很有趣,所以在今年的动漫节上,他也受了影响,排了长长的队,让动漫作者签了几个名。签了名的书是买了回来,也放在了他自己的书橱里,但是直到现在他几乎也没有去翻开来看过,与其说是不太适合他这样的年纪阅读,我宁可把这种束之高阁的行为称之为没有激发阅读兴趣。

所以,仅仅是一个签名,距离作者零距离的签名,和作者面对面的签名,它和文本的阅读兴趣构不成一个必然联系。或者说,签名只是一个在现场的证据,它连接着两个世界:作者的世界和观者的世界,仅此而已,作为最直接的联系纽带,一个名字并不包含最本质的沟通。所以,签名的问题在今晚的家长会上被提及的时候,它一样不代表本质的东西。

家长会是在小五给我看秦文君那潦草的签名之前开的,距离新学期开学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第一次进入小五的教室,第一次坐在狭小的座位上——倒数第二排的桌布上清清楚楚缝着他的名字,抽屉里基本清理干净,但还留着几样东西,比如今天发的一个小小的橘子,一本同学拿来大家共享阅读的课外书,一本页面有些脱离的第10版《新华字典》,以及套着塑料袋的美术书和相关材料。而在他的同桌抽屉里,还有绳子、小工具之类的东西。抽屉或者也是一个窗口,但今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面对面的家长会似乎是一个更大的窗口。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教室还是在三楼,但这是新的开始,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以及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小学低段转入高段,似乎是一次重要的转型,更加接近小学毕业和如何选择更高阶段的初中。但是从开学到现在,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几乎没有过联系,对于小五在学校里的种种也都是空白,但是从每天回家小五的学习情况来看,作业更多了,压力更大了,而与此相关的是,对于小五的某种担忧也更为明显了。担忧主要是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的观察,用心的观察似乎正是小五不具备的,而这连同平时缺少阅读的现状,让小五在写作上总是陷于言之无物的窘境,所谓日积月累,所谓体会和感悟,只能是一种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所以,家长会面对老师,自然是一种求解的心态,从英语到科学,再从数学到班主任的语文,主课的老师各自交流了教学的种种方面,所提到的是学生作业里家长的签名,几乎和低段学习时一样,有老师提出家长必须签名,视为家长已经知道了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了孩子在哪方面的不足,但是班主任的想法却是,家长签名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纯粹是形式上的签名,则一无是处。她的观点在于,家长要成为你应该具有的角色,她说,家长可以扮演众多角色,比如你生活不愉快时孩子成为你的出气筒,孩子不听话时成为你的暴力实施的目标,而如果孩子要实现你未能实现的理想,孩子就是你的复仇者。而在众多角色中,家长应该的角色是三个:孩子的赞赏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孩子是你带着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属于你的,不论好坏,不论胖瘦,都是你百分之百的孩子,所以要有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他,而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长还应该是引导者,纠正错误的做法,改变错误的习惯,然后帮助他,让他学会面对世界面对成长中的种种。

家长的角色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其实对我来说一直以来是个难点,俯视一直没有改变,教育会成为命令,赞赏也罢,引导也好,或者帮助,并不总是以一种清晰的行为出现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所以家长会的交流或者沟通也只是从班主任理念出发的一次单向传播,它其实和签名一样,是连接两个世界,是直接是零距离是现场,也可能是证明和关照,但并不一定触及文本里面的内容。教育是一本书,成长也是一本书,我们其实都是想打开书认真阅读的读者,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翻开了封面,只是在扉页写上一个名字,便以为读懂了整本书。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4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