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大独裁者》:双面人生的荒诞表达

一个是犹太人查理,一个是托曼尼亚王国元首亨克尔,一个是充满爱心的理发师,一个是想要征服世界的独裁者,两个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以一瞥独具特色的小胡子,和夸张的表演,演绎着战争时代的荒诞故事,荒诞有时是一种笑料,有时是辛辣的讽刺,而当两种荒诞在一个世界里交错的时候,却是对于自由的呼唤,对于独裁的反抗。

作为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上映于1940年的《大独裁者》无疑直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在一个用侵略方式不断扩张的时代,这样一部电影无疑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政治讽刺剧,只是名叫亨克尔的独裁者,名叫托曼尼亚王国,以及作为标志的双十字徽章,是一种创作和虚构的手法,但是这样的映射就是指向奴役民众的纳粹,就是指向独裁的希特勒,就是指向带来苦难的战争。而卓别林分饰两个角色,似乎在用一种戏剧手法表现战争中善与恶、爱与恨、正义与邪恶的双面人生。

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切入,那个曾经在战场上发射炮弹的士兵查理,也是一种象征,当他拉起发射的引线,那枚射程达100公里的炮弹却落在了自己的阵地上,而且还绕着查理转,几乎让他无可逃避;当他学会扔手榴弹的时候,数到十,那枚手榴弹却鬼使神差地掉落进自己的衣服里;当他在硝烟中面向敌人的时候,却在烟雾散尽时发现身边的都是敌人……如此荒诞的场景,似乎正印证了战争的游戏性。而当他和飞行员Scheluz一起驾驶飞机向托曼尼亚王国运送急件的时候,飞机却翻转过来,那只怀表垂直向上,那水壶里的水冲上脑门,这是一种颠倒的飞行方式,怪异的世界里喝不到水,也看不清时间,而这也表达了战争的游戏性,等到飞机逃避敌人的追踪,最后坠落而获救的时候,却传来了战争结束的消息,“我们输了。”变成了最后的结局,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冒险,一切的付出,都像颠倒的结局一样,变成了无意义。

: 查理·卓别林
编剧: 查理·卓别林
主演: 查理·卓别林 / 宝莲·高黛 / 杰克·奥克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世界语
上映日期: 1940-10-15
片长: 125 分钟
又名: The Dictator / El gran dictador

而这正是战争的本质,它是非理性的,它是游戏性的,它也颠倒了过程和结局,而当1918年的战争结束,那个冲杀在战场上的士兵却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理发师,失去记忆的意义就是一种反战的表达——希望1918年硝烟弥漫的过去永远是记忆中的一片空白,没有爆炸,没有痛苦,没有鲜血,没有死亡,当然也没有游戏,没有颠覆,没有结局。但是这样一种战争记忆的失去却并不是永远的,它还会被唤醒,还会被激活,还会走向更多的战争。

不断更新的报纸标题和文章,将1918年之后的时代直接推进了独裁者的世界,于是新的战争开始了。独裁者亨克尔大肆扩张导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并且他大搞阴谋政策,煽动民众对犹太人的敌对与仇恨,让犹太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那一段对着拥护者的演讲是阐发他的犹太人政策,而实际上除了“自由是可憎”的这句话之外,其余都是叽里咕噜让人不懂的语言,这印证着他的独裁性,连语言都是隐秘的,都是一种阴谋论。推行种族政策,绞杀犹太人,这是亨克尔的独裁作法,在他看来,这种消灭异族的思想就是要消除“我们的仁慈”,就是要做世界的独裁。

《大独裁者》电影海报

独裁世界的实行就是那些命令,那些制度,那些随口定下来的决定,正是这种随意性带来了戏谑性,那个研制出来的特殊防弹衣,穿在身上却不想被一枪撂倒;那个特殊的降落伞,从窗口跳下去的人直接走向了悲剧,还有所谓的毒气等新型武器,完全像是一个游戏,以致独裁者自己都大骂不已。而独裁者整天对着那些唯唯诺诺的官员,对着丧失理性的拥护者,对着装模作样用艺术品表现元首伟大的艺人,陷入了一个自己编织的神话中,那一个世界地图的地球仪,却原来是一个气球,亨克尔欣喜地把气球抛起来,用手拍打,用头顶,用屁股击打,仿佛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最后却爆破了——一个战争的神话就像这个气球一样,经不住折腾,最终一定是爆破的结局。

亨克尔想要征服Osterlich,但是国家没有足够的军费,唯一的大财阀却是一个犹太人,这让他左右为难,他试图想要从犹太财团那里借来钱财用做战争经费,但是犹太人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他只好和另一个独裁者合作,借助他的力量进攻Osterlich。两个独裁者相遇,不可一世的Napanoli似乎看不起亨克尔,在先撤军和先签署合作协议上两人争吵不断,以致发生了两个独裁者可笑的争斗场面,当那一盘英格兰芥末被当做普通调料送进各自嘴巴的时候,带来的是生理上极度的痛苦,而这也像反讽一样,给了独裁者警告。

在独裁世界里,还是有正直的军官,Scheluz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送急件的飞行员到亨克尔手下的指挥官,是连接了两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但是他反对亨克尔的独裁统治,反对他的阴谋政策,最终被解职,甚至成为一名犯人。这是亨克尔独裁的又一次体现,而被解职的Scheluz曾经在街上遇到过被迫害的犹太人查理,于是他找到了查理,并且在查理邻居的房子里躲了起来。Scheulz连接起了两次战争,也连接起了独裁者和理发师查理之间隐约的关系,在亨克尔开始事实清除犹太人的政策时,查理因为擦除写在理发店上的“JEW”而被追捕,最终被抓吊在了灯柱上,当时还没解职的Scheulz保护了他,而现在Scheulz被追捕,查理反过来成了他的保护者——这是一种关系的颠倒,就像曾经承担送急件任务的飞机,这一种颠倒的关系,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亨克尔的独裁本质。

而当Scheulz被犹太人保护起来的时候,查理世界的那种友善就成为独裁世界之外平民中的感人一面,查理为邻居理发,和那个出生贫苦的汉娜产生了感情,在街上和纳粹突击队的队员们周旋抗争。当犹太人的命运越来越危险的时候,Scheulz建议派人刺杀独裁者,在所有的布丁里放置了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就成为那个刺杀者。大家小心翼翼地吃着布丁,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布丁里有硬币,但是都趁人不备时放到了别人的盘子里,最后查理竟然吃到了三枚硬币,也就是他会成为刺杀的不二人选,但是最后刺杀计划没有事实,主要是他们认为独裁者并不会将那个让犹太人自由的Osterlich征服,他们完全可以逃到那里去重建属于自己的家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去刺杀独裁者,是一件冒险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只是一种以暴制暴的反抗。

那一家人最后逃到了Osterlich,在果园里开始经营自己新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亨克尔终于绕过了另一独裁者Napanoli陈兵边境的计划,开始入侵这个自由国家。这是第一个失败的计划,当一家人被驱赶,当果园被破坏,当汉娜被打倒,预示着一种梦想的幻灭。而另一方面Scheulz和查理在躲避中被纳粹突击队抓捕,他们成了囚犯。但是戏剧性的是,他们竟然从牢房里越狱成功,当他们穿上绘有双十字的军装的时候,Scheulz又成为了军官,而查理摇身一变成为了独裁者。

这是一次易装的逃亡,却也是对付独裁世界的一次机会,当Scheulz和查理走向边境的时候,那里的士兵和军官都将他们当成了战争的指挥者,都把他们迎向那个演讲台。这是又一次的颠覆和改写,颠覆的是相像两个人的命运,改写的是独裁者的演讲——当亨克尔在一次湖里垂钓时被当做破坏者而被抓走的时候,他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失去了作威作福的可能,失去了挥师进攻的资格。一次意外,却又让查理登上了最高演讲台,在万人的欢呼声中,他成为了自由的化身:

生活的道路可以是自由的,美丽的,只可惜我们迷失了方向。贪婪毒化了人的灵魂,在全世界筑起仇恨的壁垒,强迫我们踏着正步走向苦难,进行屠杀。我们发展了速度,但是我们隔离了自己。机器是应当创造财富的,但它们反而给我们带来了穷困。我们有了知识,反而看破一切;我们学得聪明乖巧了,反而变得冷酷无情了。我们头脑用得太多了,感情用得太少了。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聪明乖巧,而是仁慈温情。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生就会变得凶暴,一切也都完了。

我要向那些听得见我讲话的人说:“不要绝望呀。”我们现在受到苦难,这只是因为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在即将消逝之前发泄他们的怨毒,满足他们的贪婪。这些人的仇恨会消逝的,独裁者会死亡的,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去的权力会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独裁者自己享有自由,但是他们使人民沦为奴隶。现在,就让我们进行斗争,为了解放全世界,为了消除国家的壁垒,为了消除贪婪、仇恨、顽固。让我们进行斗争,为了建立一个理智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上,科学与进步将使我们所有人获得幸福。战士们,为了民主,让我们团结在一起!

蔑视贪婪的人性,否定仇恨的灵魂,鄙视机器的冷酷,当然最主要是呼唤自由,呼唤善良,呼唤理性,在独裁者统治的世界之外,需要的是团结,是和平,是仁慈,是理智。而在对全体人民进行广播的呼吁之外,他还着重向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喊话:

汉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这会儿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看呀!抬起头来看呀,汉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出来!我们正在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呀,汉娜!人的灵魂已经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虹霓里——飞到了希望的光辉里。抬起头来看呀,汉娜!抬起头来看呀!

被打昏的汉娜终于醒过来,终于站起来,终于受到了鼓舞,终于树立了信心,终于看见了希望。无论是对全体民众还是对汉娜个人,查理的演讲取代了独裁者的声音,是对于自由的呼唤,是对于奴役的愤恨。而这七分钟的广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剧情,变成了卓别林的反战宣言。而其实,塑造查理和亨克尔两个相似的角色,卓别林的用意也就在人性的双面中发现更美好更善良的一面,映射希特勒的纳粹统治,映射犹太人的非人遭遇,都强烈地表达着反战的决心,所以在构筑的戏剧人物上,卓别林本身就带着明确的政治讽喻,和他一贯的夸张表演一样,在喜怒哀乐中凸显着战争和独裁者的荒谬,所以喜剧动作是表象,夸张表演是外壳,真正的核心还是阐述那七分钟的演讲,这是一个良心演员的呼声,这是一个自由人士的宣言,这是每一个反战者的声音——通过屏幕,超越电影,变成现实世界里真实、直接的态度:“战士们!不要为奴役而战斗!要为自由而战斗!”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840]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