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伯德小姐》:我更喜欢隔着衣服被抚摸

20191120.png

18岁生日,小小的蛋糕,小小的蜡烛,小小的祝福,却足以成为“伯德”成长的一种仪式:她拿到了驾照,她高中毕业了,她通过了纽约那所大学的申请,于是可以在超市里买香烟、刮刮乐和一本《花花公子》,于是不再受家庭束缚飞往心仪已久的东海岸,于是在纽约的城市里和那个叫大卫的男孩谈起了恋爱……可是,当那部被称作“追踪器”的手机打开,当拨打在异地母亲的电话,她终于想起了加州小镇的那些路,那些人,那些故事,她终于对一直存有芥蒂的母亲说:“我想告诉你,我爱你,谢谢你。”

几乎已经留下了眼泪,在纽约的道路上行驶,仿佛将自己置换成了母亲,将道路置换成加州沙加缅都的小路,那一声“我爱你,谢谢你”的留言或许才是“伯德”越过18岁的那道门的真正仪式,香烟、刮刮乐和《花花公子》不是成长的唯一标志,将曾经的那堵墙刷成统一的白色,也不是忘记过去的符号,逃离加州在自己向往的纽约学校求学,也不是一种自由,所有离开的方向其实在最后的留言里都变成了回归:回到故乡,回到记忆,回到家中,一切才是走向更广阔天地,走向更自由青春的起点,而那个自己起名却被打上了引号的“伯德”也换成了父母最初起的那个名字:克里斯汀。

“伯德”,Bird,当然是飞翔的鸟,当克里斯汀给自己命名为一只鸟,其实就是为了飞向远方,对自由的自我命名,折射出克里斯汀的两种思维:她希望自己不再被家里管束,不再生活在这个封闭的小镇,希望自己的青春故事有更多的选择权;但是,一个名字加上引号,也是一种虚拟状态,她总是小心翼翼构筑自己的梦,害怕被某种外部势力所破坏。所以“伯德小姐”折射的是矛盾性,而在成长为18岁需要仪式的青春故事里,她就像参加歌剧试演时设计的那张海报,或者是鸟头人身,或者是人头鸟身,在一种拼接中表达自我,在一种放纵中害怕被舍弃。

“所有谈论加州享乐主义的人都没有体验过沙加缅都的圣诞节。”片头引用琼·狄迪恩的这句话,就是表达了这个矛盾女孩的成长境遇,加州的享乐主义或者只是一种传说,它隐秘的反面是沙加缅都的圣诞节——不是狂欢,不是放纵,而是规则,而是仪式,而这种规则和仪式或者可能解构传说中的享乐主义。给自己取名伯德,向往东海岸的自由生活,这是克里斯汀心目中享乐主义式的青春,但是在回归到沙加缅都的“圣诞节”,她却无法挣脱“我家在铁轨那边”这个原生家庭的束缚。所以对于“伯德小姐”来说,她面临的困境就在于:该像那只鸟一样冲破束缚,还是在引号的想象中虚构一种生活?

在18岁生日之前,“伯德小姐”在矛盾和困境中选择的是“破”:破除规则,破除秩序,破除仪式,也正是这种想法,她让自己的行动呈现出一种直接性。“我想经历一些事情。”她在母亲面前这样表达自己,“因为我讨厌加州。”这是她唯一的理由,于是,虚构的远方代替了现实,她仿佛看见自己变身“伯德”,在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高空飞翔。但是她也知道自己家境不好,哥哥米格尔还没有工作,父亲也面临失业的危险,而母亲在医院里的轮班中辛苦工作,甚至在自我意义上,她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成为歌剧里的女主角,学习的数学成绩不好,当然也考不上耶鲁这样的学校,所以在“讨厌加州”的情绪里,她用一种直接的方式制造了种种讨厌的理由。

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 格蕾塔·葛韦格
主演: 西尔莎·罗南 / 劳里·梅特卡夫 / 崔西·莱茨 / 卢卡斯·赫奇斯 / 蒂莫西·柴勒梅德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7-11-03
片长: 93分钟
又名: 淑女鸟(台) / 不得鸟小姐(港) / 青春鸟

她偷偷将老师桌子上的学生成绩单扔进了垃圾桶,使得老师无奈重新登记分数,而自己也在谎言中得到了B;她为了报复严格要求不准穿太短裙子的修女莎拉·琼,和沃尔顿一起在她的车上写上了“我要嫁给耶稣”的恶搞标语;她在公开课上直接对反对堕胎的老师说:“如果你妈妈当时堕胎了,你就不会在这里做愚蠢的演讲了。”她甚至为了美化那个从没去过的城市,和最要好的朋友朱莉闹翻了天,因为朱莉喜欢这里,也希望自己在这里读大学……一切的恶搞,一切的攻击,一切的报复,就在于让沙加缅都这个城市显出其庸俗的一面,从而让自己在“讨厌”中更有理由离开。

而对于伯德来说,面临最大的矛盾其实来自家庭,来自母亲。母亲总是告诉她家庭的实际,告诉她一家人的现状,希望她能够做出现实的选择,但是在伯德向往自由、希望逃避的想象式生活中,两个人的矛盾也在直接性意义上爆发了:当两个人在车上听《愤怒的葡萄》,母亲发表自己观点:不能靠娱乐来麻痹自己,而伯德马上意识到是在说自己的想法不切实际,于是二话不说直接打开车门跳下了车,作弊受伤打上了石膏,便是伯德直接性思维带来的后果——在和母亲的相处中,这种直接性行为导致了关系越发紧张,当母亲反对她深情纽约的学校,伯德甚至大声喊叫:“你们养了我这么多年,到底花了多少钱,给我一个数字,我以后全部还给你们。”将养育的过程简单成一串开支的数目,这无疑是伯德直接性思维的结果,而当把一切的过程都抽离了,家庭的爱似乎也被数字化了。

《伯德小姐》电影海报

伯德爱着家人,对于母亲她也表达了爱意,但是两个人有太多的相似点,“要强”是父亲总结的两个人的共同点,而在双方表达爱的过程中,那种直接性总是会使得对话终止,同时又伤害了对方。伯德准备参加毕业舞会挑选裙子的时候,她对母亲说:“我还是想要你夸我。”母亲对她说:“抱歉,你想让我撒谎。”伯德说:“我只是希望你喜欢我。”母亲很自然地说:“我当然爱你。但是我希望你可以成为那个最好的你。”在这“但是”的转折里,母亲直言不讳,而伯德也是当仁不让:“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两个人的对话并不拐弯抹角,也深藏这那份爱,但是直接性却总是让他们充满火药味,而伯德就是在这种不妥协的直接性里张扬其成长的仪式。

恋爱,是伯德探寻那个自由世界的方式,但是也正因为毫不妥协的直接性,让她付出了一些代价。在剧团里认识了男孩丹尼,眼神的交流就让她有了触电的感觉,而之后她更是主动送他卷发器,于是在丹尼那个迪士尼的梦境表达之后,两个人迅速在一起了。对于伯德来说,这场恋爱就是直接奔向主题,所以她在夜晚的深吻中沉醉,在向往的巴黎生活中满足,在丹尼奶奶家的感恩节活动中成为女主角,但是丹尼却始终没有触碰到她的胸,她甚至直接问过丹尼,为什么不摸我的胸?丹尼却说自己是天主教徒,不在婚前做出这种举动。但是这一场恋爱却让她看见了谎言,她偶然一次发现丹尼在厕所里和男孩在一起——原来他是同性恋。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在为餐馆打工的时候,伯德又看见了抱着一本《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在读的乐队男孩凯尔,于是好感再次被触及,她也终于将墙上已经写好的“丹尼”划去,在另一边写上了“凯尔”——又一种爱情降临,伯德的直接性表现得更为充分,在相互交代自己的处子的时候,伯德第一次做爱,当她以女上位的方式和凯尔完成了结合,她迫不及待地将此命名为“灵与肉的结合”,即使凯尔只是短暂地完成这一仪式,但是当伯德心目中的灵与肉结合,却被告知,这不是凯尔的第一次:“我和六七个女孩上过床。”这一经验主义的秘密终于让伯德无地之容:“我居然在上面,哪一个女生第一次是在上面?”

第一段恋爱因为丹尼是同性恋而结束,第二段恋爱因为凯尔的欺骗而解构了“灵与肉的结合”的终极意义,两个男孩似乎都在说谎,而伯德在直接性的表达和行动中却失去了某种信任,而这正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当伯德遭遇了这一切,当人生走向某个特十字路口的时候,她才发现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和朱莉和好的时候,她对她说:“我更喜欢隔着衣服被抚摸。”不再是赤裸裸证明非此莫属的爱,不再达到灵与肉的结合,便是一种自我的成长。而在母亲面前,即使伯德一直没有改变去往纽约读大学的初衷,但是很明显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当矛盾爆发的时候会用直接而带伤害性的跳车来解决,也不会用数字化的报答方式简单回馈家庭的爱,那个最好的自己不是完成时,她永远是进行时。

从高中到大学,从加州到纽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不是青春成长的必由之路,出发是为了返回——“怀上你是个奇迹,当时已经有了米格尔,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爱你。”母亲那一封折皱的信被伯德看见,曾经的一切似乎都以“奇迹”的方式变成不可复制的生活,关于父亲和母亲,关于学校和同学,关于初恋和初尝禁果,都是“奇迹”,甚至那个最初被命名的“克里斯汀”也变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于是从爱的起点出发,从奇迹的起点出发,那个最好的自己在“我爱你吗,谢谢你”的留言中,慢慢变成成长的仪式,它不直接,不带引号,却是真诚的、深沉的生命奇迹。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52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