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羞耻地写下“霍乱之书”
从九品书库编号“2049”开始的新年第一购,比原先的计划迟了4天,却依然显得有些仓促:五折的优惠是固有的节奏,图书总数也少了许多,在不大的挑选余地中,只是按照熟悉的出版社和熟悉的作者进行检索——连五本书都挑不出来,只好匆匆确定了四本。而这种购书的现状和阅读也产生了呼应,分卷阅读的《资治通鉴》正式打开,而过去一周只完成了第一册的阅读,读完之后的书评也只能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呈现。
羞耻 【法】安妮·埃尔诺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45.00元当当22.50元
“六月的一个星期日,中午刚过,我的父亲想要杀死我的母亲……”安妮·埃尔诺在书中这样写道,这本书以作者十二岁那年发生的骇人场景为开篇,此后,在家庭中这件可怕的事情从未被提及,埃尔诺被迫在余生中独自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我用真实存在的物来制造将来,但同时也会令人失望,因为我一直想不出该如何使用一整天。”本书女孩以羞耻为框架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直面生存的不适,成为自己的人类学家,是一本“让他人的目光无法承受”的书,将自传写作推向极限。安妮·埃尔诺以文学家的丰富情感和锐利眼光,对生活经验和暴力记忆的力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思,展示出对生活的洞察如何成为写作的动力。
电影与伦理:被取消的冲突 【英】丽莎·唐宁 莉比·萨克斯顿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48.00元当当24.00元
希区柯克与精神分析?《末路狂花》与女性主义?《杀死比尔》与后现代主义?《异形》与后人类主义?从电影诞生时起,围绕电影的伦理争论就没有停息过,从是否应该在电影中展现接吻,到如何正确地表达暴力,从电影分级的标准,到私人生活的呈现方式,伦理问题伴随着世界电影每个历史时期。然而,电影研究却迟迟不愿明确采用伦理学来观照电影,《电影与伦理:被取消的冲突》作者之一的丽莎·唐宁,为伯明翰大学教授,主要关注性别研究和批评理论,另一作者莉比·萨克斯顿,为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教授,主要关注后现代主义理论。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展现当前电影批评中这种“被取消的冲突”。“在开始考查这些彻底抛弃伦理学的常识性概念的做法之前,我们需要质疑表现的伦理与身份政治的潜力。这也涉及它们自己抵制身份/认同范畴的观点,正如在酷儿理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思想的解构成分中发现的一样。”
认识论元批判 【德】阿多诺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59.00元当当29.50元
在《认识论元批判》中,阿多诺试图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论所呈现的种种二律背反及其社会根源。为此,在“导论”中说明了批判方法及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态度后,阿多诺随后用四章内容展开论证。在*章“对逻辑*主义的批判”中,他指出这一立场切断了社会历史与认识有效性的联系,其实质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物化意识;在第二章“种类和意向”与第三章“关于诸认识论概念的辩证法”中,阿多诺集中于意向性理论及相关概念,并指出这一理论未能实现对认识过程的真正说明,不过是反映了物化社会的主客关系;在第四章“本质和纯粹自我”中,阿多诺指出纯粹自我观念并不能真正支撑起现象学体系,它的原型是异化的现实主体。本书从开始写作至完整出版历二十余载,见证了阿多诺转向马克思主义并走上社会批判理论之路的历程,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关系时不可绕开的重要文献。
霍乱之书 【德】叔本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62.00元当当31.00元
《霍乱之书》是叔本华手稿系列之一种,选自胡布舍尔编五卷本《叔本华手稿》第4卷,收录了叔本华从1830年到1860年之间的随笔、哲学思考片段和评论。叔本华于1831年8月为了躲避霍乱从柏林抵达法兰克福后,撰写一本新的思想笔记,取名为《霍乱之书》,因为“写在逃避霍乱的路上”。在叔本华哲学形成的过称中,《霍乱之书》连接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和柏林时期的《讲演录》,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中的部分话题做了预备性思考,比如,《霍乱之书》的开篇讨论的“性爱形而上学”,随后的“续写有关意志优于智力的论述”,都部分地被拆解、改写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等书之中。但是,《霍乱之书》的价值体现在能让读者窥探叔本华在思考一些重要哲学话题时头脑里的原始想法,而且体现在那些被他自己放弃、修改乃至不愿公开示人的东西,这些内容巧妙地透露给我们一个不知道的叔本华,甚至叔本华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叔本华。《霍乱之书》材料的文献价值独一无二,行文结构比较松散,内容广泛,既有非常扎实与深刻的哲学、美学与形而上学思考,也有对人和人性的挖苦与嘲讽;还有箴言与抒情札记,多体现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