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铁匠》:打铁还需自身硬
1922年巴斯特·基顿与马尔科姆·圣克莱尔合作执导的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基顿式电影构架的建构过程,同时又以建构为出发点,在反转中进行解构,从而达到夸张、倒置、乌龙等喜剧效果。
片名为《铁匠》,这是基顿扮演的主角的身份,但是这部电影的构建母体并非是“铁匠”的身份,而是铁。基顿的电影创作过程应该就是确定一个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个关键词,不断扩大它的外延,在外延的扩展中将与之有关的一切都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一个喜剧电影叙事的整体。“铁”作为母体,它可以将人物的身份设定为“铁匠”,它可以将故事的发生地放置在铁匠铺,它可以将故事的发生和铁有关。第一种由铁衍生的则是磁铁,铁匠铺门口挂着的就是作为招牌的巨型马蹄铁,而与之相关的设计就围绕着这个马蹄铁磁铁;第二种则是真正的马蹄铁,在打造马蹄铁的过程中,引入了来到铁匠铺的两匹马和两位女士,从马和女士又延伸出不同的故事;第三种则是和铁匠修理有关的汽车,无论是已经在铁匠铺里破旧的汽车和零件,还是后来前面保险杠有问题的崭新劳斯莱斯,都是和铁皮有关的汽车。
从铁这个关键词,可以构建磁铁、马蹄铁、铁皮汽车,随之衍生出来的是马、女人、汽车,这是一个不断扩大外延以形成故事整体性的一种创作手法。而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挖掘这些元素可能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隐藏的笑料。基顿惯用的手法就是逐步将这些东西进行解构,磁铁在铁匠铺的门口,它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当基顿和胖子准备修理轮子时,抡起的锤子忽然就被大磁铁吸走了,再举起另一个锤子,一样也被吸走了,之后车轮也吸走了,面对这些不翼而飞的东西,警长赶来,不想自己的警徽也忽然不见了,这一些奇怪事情的发生让警长开始警惕,但是当他掏出枪,枪也从他手上飞走了。锤子、车轮、警徽和手枪都“不见”了,警长便怀疑是胖子做了手脚,于是要将他逮捕,此时基顿才发现一切都是大型磁铁的缘故,于是将被大磁铁吸附的东西都一起弄了下来,而即使真相已经被揭开,警长还是抓走了胖子。
导演: 巴斯特·基顿 / 马尔科姆·圣克莱尔 |
从铁衍生出来的第二种东西就是马蹄铁,这里的解构主要在基顿给那匹听话的白马提供的马蹄铁颠覆了认知,在移动梯子对抽屉里各种马蹄铁进行选择之后,基顿给那匹白马看的是一双绣花马蹄,没想到白马很是喜欢,它以点头的方式认可了这款可爱的马蹄,而镜子的使用在这里也是基顿的一种创意,镜头对准镜子,第一次展示了镜子里的画面;后来女人牵来一匹马走进铁匠铺,但是她并不是要马蹄铁,而是起码太累了想要一种减轻负担的设备,基顿给她推荐了一款最新研制的“减震马鞍”,当女人骑上马,坐在这款独特的马鞍上,竟也感觉到了新奇,而这款马鞍高高耸立在马背上,这既可以看做事基顿想象力的产物,其对惯有马鞍模式的改变也彻底颠覆了认知。
汽车是和铁有关的第三类东西,在胖子追打基顿的时候,基顿看到了外面一款“六代”无感车模型,模型的一面看上去就像真的汽车一样,但是另一面是木板,基顿逃避胖子,把自己当成了模型中的模型;在修理汽车的时候,轮子被拆下,为了保持平衡,基顿拿来了气球,利用气球向上的力作为支撑,汽车也保持了平衡,只是被两个熊孩子用弹弓打破了气球,汽车再次失去了平衡;后来有人开进来一辆很新的白色劳斯莱斯,这辆车需要修理只是一个零部件坏了,但是基顿当时正在修理另一辆车的零件,所以根本没有顾及这辆车,于是黑色油漆的手印印在了白色新车上,于是新车的玻璃被砸碎,于是火枪向着白色汽车喷射,最后胖子和基顿追打,胖子也向这辆汽车泄愤,竟然将车门整个卸了下来。
从铁到铁匠铺和铁匠,从铁到磁铁、马蹄铁,从磁铁到警徽、手枪,从马蹄铁到马、女人……在建构中拓展外延,在解构中制造笑料,在加上两个人打斗中对女人换衣的一致关注、汽车方向盘的临时脱节、取下女人戒指又变成自己对女人求婚的见证等桥段运用,基顿凭借各种设计达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效果。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最后,当基顿向女人求婚成功,他们搭上了一辆火车,开始了他们浪漫的蜜月之旅,而基顿也告别了铁匠的身份。但是解构也在这建构中发生,这一场浪漫的蜜月之旅并不是一种开始,字幕是:“许多蜜月快车旅行就这样结束了……”开始就是结束,因为下一个镜头里,火车只是模型火车、玩具火车,基顿已经成家,妻子手上抱着一个孩子,人世的庸俗日常就这样开始了,这当然是对浪漫蜜月旅行的解构,而在这个镜头中,基顿慢慢走向了摄影机,然后拉下了幕布,镜头前写出的是大大的“End”,用镜头前的基顿完成一部电影结束的告示,这也是打破第四堵墙的做法——基顿在很多部电影的结尾处,都完成了天马行空式的创作,这或者基顿叙事一个可深究的面向。
《铁匠》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