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工厂》:小世界里的大问题

20220518-0.png

问题一开始不是明显显现的,问题一开始就只属于技术问题:在一间会议室里,负责技术的工人说起起重机的机臂长度问题,说起废铁生产线更新问题,说起没有合适的铸件问题。在一系列和技术有关问题的分析中,站在技术工人对面的则是戴着眼镜的工厂负责人,而讨论渐渐变成了命令:“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它其实很简单。”这种态度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必须要在7月补追18个月的生产量,否则就要关闭工厂……”

讨论如何变成命令?技术问题如何演变成机制问题?在机械制造厂铸造车间的这次管理层会议上,大家针对目前工厂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涉及零件的原料,因为没有合适的铸件,生产线无法运足生产;而原料问题又牵涉出合作代理商问题,虽然签署了合作的合同,但是代理商并没有提供原料,“我们被骗了。”合作合同问题又牵涉到进口问题,有人说因为工厂的这个项目不是国家列入计划的项目,所以得不到需要的份额,而这完全是全国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自然影响了生产速度,当然也关涉到生产线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问题。

如果说,对工厂目前遇到的问题在商讨的层面上进行,大家可能会想出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是在这个小小的会议室里,随着讨论的深入,火药味渐渐浓了起来,工厂领导层认为,“我们现在正迈向现代化,就需要淘汰旧的生产线……”国家的现代化,对于工厂来说,就是一个政治任务,领导层就是在这个政治任务面前,把讨论变成了命令:需要计划的实施,需要生产的加快,需要任务的完成。但是在遭遇了现实问题的情况下,补足18个月的生产量怎么可能就凭一句命令就完成?不完成就关闭工厂的军令状怎么能说到做到?无疑,从技术到命令,会议其实已经变质,而问题也已经变成了关于一线基层工厂和国家体制之间的矛盾。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片长: 17分钟
又名: Factory

缺少零件,是因为合作商欺骗,合作商欺骗,是因为项目不是国家重点,所以这个体现现代化的生产线遭遇的是全国性问题,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就是开出口头支票,就是不考虑基层困难,就是忽视项目的原料供应——甚至神奇的是,大家在会议中说到了一个名叫“反进口委员会”的奇葩组织,当国内产能不足,以反进口的方式关闭大门,真的能开拓国内生产线?真的能让国家走上现代化?官僚主义背后其实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则让现代化变成了一句口号——要在7月补足18个月的生产量何尝不是一种官僚主义的口号?

一个小小的工厂,一次小小会议室里举行的讨论,折射的是整个国家的体制,反映整个社会的问题。而在这种小与大的对立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用镜头“记录”了双方的交锋,以一种客观化的呈现方式告诉观众问题所在。同时,他还把镜头对准生产车间的一线工人,他们在工作,他们在生产,他们在闷热的空间里,他们工作在充满噪音的世界里,而他们机械式的运动所反讽的正是会议室里生活在各种口号和命令中的官僚阶层。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种对比之后给“工厂”指出了出路:最后的场景,工人们开着拖拉机离开了生产车间,一辆接着一辆,走向外面的世界——不再是无效的争吵,不再是相互的埋怨,不再是官僚主义,也不再是命令和口号,一线的工人才是最重要的群体,开放的世界才是应该面对的未来。

《工厂》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8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