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托尼》:好的婚礼和葬礼一样

20190316-0.png

那一列火车驶进了小小车站,车上的乘客下车,开始在这里寻找谋生的工作;已经找到工作的男人和女人,等待进站的火车离开,然后穿过铁路去上班——他们脸上挂着笑容,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刚来这里期待新生活开始的人一样,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两个字:活着,就像吉他声中传出的歌声一样,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可是,这里刚刚响起枪声,这里刚刚死去了一个人,当猎人的子弹穿过他的身体,奔跑的脚步便不再向前,新生的希望将不再延续。那一段铁轨是生命的最后终点,当初也是他新生活的起点:和乘火车来这里找工作的人一样,和穿过铁轨去上班的人一样,他在三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歌声响起,一切都充满了诱惑,但是当最后以死终结这一切的时候,不是死亡的悲痛,而是生活的轮回总是无可遏制地持续发生,而当一个人以死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他也只是像尘埃一样被覆盖,被淹没,那些脸上挂着笑容的人,那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还是走在自己生活的道路上。

一个人的死,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叫托尼,当三年前乘坐火车来这里的时候,一切的开始都是希望,“法国南部,人们很自然地生活在一起,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隔阂,没有分歧,这是不是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而当听着歌声找到工作找到住房,对于托尼来说,的确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现实从来不是被描述的那样,“一段时间”之后,生活似乎开始了转向。“一段时间”之前,是托尼敲开了玛丽家的门,他要在这里租房,而“一段时间”之后,托尼正睡在床上,玛丽走过来,然后将脸凑过去,“吻我。”然后有些不快地说:“以前我不说你也会吻我的。”

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段时间”到底多长时间,不详,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是:玛丽和托尼已经变成了住在一起的情侣,从纯粹经济关系过渡到情感关系,其中发生了很多故事,但是只是一句“一段时间”,仅仅是从开门进来到关着门的房间,似乎一切都改变了——这是让·雷诺阿极简主义的代表,没有铺垫,没有起伏,便在一种结果的呈现中完成了叙事。而另一个重要的转折是:托尼已经不像从前那么爱玛丽了,玛丽也感觉到了,但是托尼却推脱说自己太累了,“我昨晚失眠了,还盗汗。”接着玛丽有些妒忌地问他:“你是不是外面有别的女人了?”

在“一段时间”之后,两个人有了感情,这根本不是最后的结局,而是一种情变,在玛丽说出“别的女人”的名字时,有一个叫约瑟芬的女人似乎成为关键人物,当托尼去上班,和同行的费鲁南德说:“我准备和约瑟芬结婚。”把自己内心隐秘的事毫无遮拦地说出来,不是因为费鲁南德是他的同事和朋友,而其实是一种如宣言般的确定之事,而另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是:费鲁南德喜欢玛丽。这已经是情感的一种微妙关系,在采石场,当阿贝尔呵斥托尼迟到了之后,对他说的一句话是;“别碰约瑟芬,她对我意思。”正是这句话,惹怒了托尼,于是两个人发生争执,而这种争执又让早已不是隐秘的感情出现了更微妙的关系。

导演: 让·雷诺阿
编剧: Carl Einstein / 让·雷诺阿
主演: 夏尔·布拉韦特 / Jenny Hélia / Paul Bozz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 意大利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35-02-22
片长: 81分钟

玛丽和托尼好上了,托尼似乎不喜欢玛丽,在知道费鲁南德喜欢玛丽的同时他说自己要和约瑟芬结婚,而阿贝尔也喜欢约瑟芬。三个男人交错在其中,而最为关键的其实是两个女人:玛丽和约瑟芬。托你说想和约瑟芬结婚,其实玛丽也洞察到了一些变化,那些事也一定是在“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但是似乎在雷诺阿的故事里被省略了,在镜头只呈现现在的状态中,感情也似乎没有什么过去,而正是这种去除了判断的叙事方式,使得感情也没有了善和恶的评判,“《托尼》的特点是没有明星,不仅没有明星演员,也没有明星场景,甚至没有明星情景。我的愿望就是要让观众觉得,摄影机和话筒是藏在我的口袋里的,碰到什么我就拍什么,不分主次。”

自然主义的拍摄方法,也使得这段感情也变成了自然主义。玛丽和托尼在一起仅仅用“一段时间”便交代了一切,但是当一切都进入到当下的镜头语言里,自然主义也主宰了他们各自的喜爱与憎恨。托尼的确是喜欢约瑟芬的,他在上班迟到的原因是在路上帮洗衣拉车的约瑟芬,当约瑟芬说口渴的时候,托尼偷偷地去托米尼克的葡萄地里摘葡萄给她;当约瑟芬被蜜蜂蛰了,托尼二话不说拔出了她后背的刺,并吮吸了受伤的部位。看起来约瑟芬也喜欢托尼,但是当托尼去上班,阿贝尔又去找约瑟芬,他甚至教她如何接吻,最后在树林里被托尼看见,在争执中又出拳打了阿贝尔。

托尼和阿贝尔,在一个女人世界里相互争斗,而约瑟芬似乎谁也喜欢,又谁也不喜欢,她让托尼摘葡萄拔蜜蜂的刺,都是一种暧昧式的挑逗,但是在阿贝尔勾引她的时候,也并不拒绝。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约瑟芬的内心似乎总是一个谜,而让·雷诺阿的镜头也并不打算深入这个女人的内心,它只在自然主义的叙事中点到为止,一切都是现象,一切都是表象。甚至最后那场婚礼,也毫无征兆地发生了,玛丽对托尼说了一句:“两场婚礼一起办,可以省钱。”于是在教堂的钟声里,托尼和玛丽成了夫妻,约瑟芬和阿贝尔也成了夫妻。

《托尼》电影海报

而在结婚之后,那种关于道德的判断才略微有些触及,托尼在采石场的时候,对费鲁南德说:“约瑟芬和邮递员上床了。”原因是阿贝尔对约瑟芬和结婚以前大不一样了,在约瑟芬的大伯谢帕斯将死的时候,托尼来到了约瑟芬那里,谢帕斯对他说:“你给孩子取个名字吧,以后孩子就是你的了。”当时阿贝尔也在场,即使谢帕斯喜欢托尼,怎么当着阿贝尔的面让托尼成为孩子的“父亲”?当谢帕斯死了之后,托尼想要去参加他的葬礼,但是遭到了玛丽的阻扰,当托尼说参加葬礼是神圣的事,玛丽反问:“你吻约瑟芬是不是也是神圣的?”

很明显,托尼在结婚之后和约瑟芬还有纠葛,所以很明显,约瑟芬始终是一个对感情不够坚贞的人,甚至有一些放荡,结婚之前在托尼和阿贝尔之间,结婚之后又和托尼暧昧,甚至还和“邮递员”纠缠在一起,甚至当阿贝尔在谢帕斯死后,想独吞那笔钱时,合作者加比又找到了约瑟芬,计划杀死了阿贝尔,然后拿着钱离开——不是约瑟芬一个人,也不是加比自己占有,而是两个人一起逃离,也就是说,在婚后,约瑟芬和加比也有暧昧关系,甚至在加比在托尼面前也直言不讳地说:“她早就和我上床了。”

加比的这句话不是谎言,当约瑟芬用枪杀死阿贝尔的时候,她看到被托尼拉回来的加比,说了一句:“我们出发吧。”而趁约瑟芬上楼收拾衣服的时候,加比却让托尼带着约瑟芬离开,自己却拿着钱走开了,当约瑟芬没看到加比,说了一句:“他走了?怎么扔下我不管了?”满是遗憾,满是伤心,也足以看出约瑟芬是想和加比一起离开这里,甚至在爱着自己的托尼面前说,她似乎不管托尼的想法,也不管曾经发生过的暧昧。从最开始和托尼的纠缠,到后来和阿贝尔结婚,到之后和邮递员睡觉的传说,到最后与加比一起私奔,约瑟芬身边总会有不同的男人,而男人和女人之间爱与不爱似乎都不再重要,雷诺阿就是用镜头叙说故事。

但是,自然主义叙述故事,也无可避免有道德倾向,约瑟芬的不忠,似乎是女人的一种放浪,但是在婚姻里,她到底有多少选择权?而寻找不同的男人,也可能是她对婚姻不满的表现,谢帕斯让托尼为孩子取名受洗,似乎就是认为阿贝尔不适合当父亲,在阿贝尔的眼里,似乎只有钱,他拒绝加比两个人分钱的想法,把所有钱占为己有,加比在事后告诉托尼:“他想把孩子卖掉。”当约瑟芬实施杀死阿贝尔计划时被阿贝尔发现,阿贝尔用皮带狠狠抽了约瑟芬,约瑟芬在痛苦中看到了地上的枪,她才最终将子弹射向了阿贝尔,而在枪响阿贝尔倒地的时候,约瑟芬的眼中满是泪水——一个特写镜头表现雷诺阿的主观意图:眼中既有愤懑,也有伤痛,既有杀人的罪恶感,又有到何处去的不安。而就在此时,托尼终于表露了他的心声,那就是一起离开,并且将阿贝尔出的尸体运到树林里,伪造自杀的现场,不仅为情人开脱,也想为自己设计一个想要的未来。

也正是在约瑟芬的那种复杂目光里,道德判断似乎都开始指向了男人:阿贝尔脾气暴躁,对妻子莫不关心,他的世界只有钱,他的信条是:“做笨蛋不如做坏人。”而约瑟芬对这一种道德的评判是:“你一定会受到神的处罚。”加比呢,本义上是阿贝尔的合作伙伴,但是却偷偷勾搭上了约瑟芬,而当约瑟芬杀了人之后,他却离她而去;而托尼,看起来对于约瑟芬一直没有变,在结婚之前他告诉费鲁南德自己要和约瑟芬结婚,还和阿贝尔争斗;在结婚之后,他也告诉费鲁南德同样的话,当被玛丽赶出去之后,托尼在山上总是注视着远处约瑟芬的家,看见她在路上行走,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安慰,而他对加比说的是:“她是我爱人,两年前就想在一起了。”当约瑟芬杀死了阿贝尔坐在楼梯上哀叹:“为什么要赌这样的人生?”托尼的回答是:“我的人生属于你。”甚至在伪造了阿贝尔自杀现场之后,托尼自言自语:“约瑟芬终于属于我了。”

对约瑟芬的爱似乎没有动摇过,但是这依然是一个道德问题:玛丽那么爱他,而且他们已经结婚。玛丽自始至终似乎只爱托尼一个人,她的妒忌也由此产生,当托尼要去参加谢帕斯的葬礼时,玛丽阻止他,但是托尼留下一句:“我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当玛丽追上去让他不要抛弃自己的时候,托尼又抱住她:“我也不想离开。”但是坚决要去参加葬礼,使得玛丽再一次离开,“托尼,你还记得吗?去年你扔了一只猫,猫也有错,但你夺去它的生命更可恶。你像扔掉那只猫一样扔掉我!”而这一次却做出了极端的事:她自己一个人划着船到了湖中心,然后一跃而下。托尼不知道玛丽会选择这条不归路,只是在费鲁南德的提醒下才想到他可能会自寻短见,到湖边看到玛丽已经被人救起,当玛丽醒来,嘴里说不想在看到托尼,但是在静养的时候,却又让费鲁南德将面包、酒和毛毯送给在山上又饿又冷的托尼,“他毕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是托尼还是为了和约瑟芬一起而犯下了罪,当那一颗子弹射中正逃跑的托尼,他在费鲁南德耳边说:“告诉她我不能去见她了。”最后无奈地合上了双眼。一个生命陨落,为了爱而陨落,承担罪孽而陨落,当他用一种死亡的方式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命名,托尼其实也是那些人的名字,“托尼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生活寻找爱情,而最后则是被淹没——连一场葬礼都不会举行,就像在他们婚礼上那个消防局张说的那样:“好的婚礼和葬礼一样。”仅仅是一种仪式,就定义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而不管是婚礼还是葬礼,在自然主义的呈现中,缺少尊重和敬畏,它们发生,它们消失,他们活着,他们死去,唯有总是出现的吉他歌声,才是一种永恒意义的存在,就像消除了隔阂的语言,没有矛盾,没有对错。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310]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