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1九宫格

20231231.png

·2022 八阵图
·2021 七巧板
·2020 六弦琴
·2019 五线谱
·2018 四边形
·2017 三家邨
·2016 双子座
·2015 一言堂
·2014 零档案

终于没有计划在岁末的朋友圈里推出“九宫格”,以跨越式的最后一步和第一步完成所谓的盘点,似乎只是一种应景,在一本年度的个人史记还没有翻过最后一页之前,将目光拉回到充满期待的第一页,将脚步从无数个昨天开始迈出,或者从已成定局的2023年通篇进行浏览,或许可以将时间拉得更长,或者可以看见更多发生的故事,或者可以把“九宫格”组合得更为科学和合理。

2023年注定和个体生命的纪年有关,在经历了1975年的出生、1987年的成长、1999年的世纪末、2011年的选择之后,2023年作为属于自己的“四本”年代,“本命年”注定是一个从仪式开始的标签。当“除以夕”正式进入第四个本命年的时候,内心的疑惑是:它将会以何种方式到来?它会让人经历什么遭遇什么?它会在最后一天完整地画上句号?未知而无知终于在最后一天变成了已知,365天的已知,春夏秋冬的已知,生活的已经,以及过去的已知:一切都是平淡的,一切都是普通的,一切都是在转瞬即逝中偶然而必然地发生,它就是由每一天组成,没有太多的意外,没有太多的惊喜,当然也没有所谓的刻骨铭心。

“本纪”就是对必然发生事件的记录,而在365天的“四本”中,所谓记录,也都是在个体意义上被标记了它的纪念意义。数字化的呈现是“或。者”的607篇存目博文,这是第二个超越600的年度数字,其中10月的64篇成为2023年的最高月度记录。而在这依然呈现某种亮光的数字背后,是“或。者”走过十五周年的感慨:它依然由那些直观的数字开启,7744篇的存目,2700万的预测字数,1200万的浏览量,它们都不断被更新,刷新而更新,是不同的每天,是不同的感受,是不同的想法,是不同的我——在另一个意义上,它是自我的呓语,是自我的神话,但是这呓语和神话在十五年独有的舞台上演绎,却也充满了曲折,一个小站,一个不起眼的小站,一个被湮没的小站,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一次次的备案,一次次的关闭,一次次的屏蔽,又一次次的迁移,外部总是制造着压力,让一个小站苟活有多么不容易?甚至在十五周年的今天,还在遭受着不明所以的卡顿:一个隔绝了一切而独自存在的封闭世界,缘何有那么多的拆解力量?

但是苟活便是最基本的活着状态,而且还想活得更丰富,甚至在进入“本纪”之前的大寒,就启动了“五读”:“五读”,是五行缺水之阅读,是关于阅读的五种方式——读书、读影、读球,读景以及读人,是“五读俱全”的全体和整体,是“吾读”、“我读”、“i do”的演绎……多种组合,多样意义,多种阐述,就像“五”本身具有的丰富性,在唯一的“读”的状态中不断接近自己,不断面向自己。开启“五读”的阅读文本,是致敬的“他们在岛屿写作”,是“没有故事的108张空椅子”,是作家集合的“本体论”,是旅行留下脚印的“坤舆图志”……它们凝聚成册,它们牢不可破,它们是身为作者、行者而具有的读者身份的再一次强化。

“上帝说,要有书,于是就有了书。”自改的这句话是对于“读”的最好阐释,150本图书的年度阅读量依然是强烈渴望的写照,它们永远展开在那里,它们为读者永远保留着位置,而身为读者让自己安放在固定的位置,也是因为纯然纸质的一种诱惑——和150本的阅读量相比,年度购买图书的数字也超越了历年,140部图书占据了一个高峰,而4270元的消费额更是创下了记录。阅读的150本书,购买的140本书,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另一个整体则是九品书库的总入库数,2000册图书在一个安静的书橱里唱出的是一首“千千阙歌”:从第1册到1000册,花费的时间是22年,而从1001册到2000册,经历的时间是10年。当欧仁·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成为标志的第2000册图书,“既无秃头歌女,也无有头发歌女,而且根本就没有歌女”,重要的是荒诞在荒诞里发生,书自在书中被阅读。

和图书一样,对于电影的阅读也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当10月的最后一天完成“百人千影”补遗计划,历时5年的第一季终于收官:观影的导演共计60位,观影影片总计约1400部,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乔治·梅里爱、沃纳·赫尔佐格、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成为观影最多的导演,除此之外,共推荐5星电影为50部。从2019年启动“百人千影”,到2023年完成六十“大导”的观影,欧洲篇终于暂时画上了句号,而从此开始的美国篇、亚洲篇以及其他篇,必将让“百人千影”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摄影机千万不要停,观影千万不要停,2023年11月的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也是以重启的方式打开了影像世界的一扇门,五年四届,在纪年和届次并不等同的关系里,其中必有一种叫缺失的东西,它是空白,但它也制造了跳跃,从前年到今年的跳跃,从疫情之中到后疫情的跳跃,跳跃所完成的则是另一种连接:这是纪录片的连接,这是观者的连接,而最终则是人的连接。

2023年的主题是“众·人”,这就是一种连接,也是一种对话从:2019年的“东·西”是对话,“关怀不分南北,坚守无问东西”;2020年的“生·活”是对话,“生是活力,活是生机”;2021年的“感·知”也是对话,“始于感,抵达知”……从被取消到回归,2023年的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上,集中观影了11部纪录片,像是沉寂之后的一次爆发,而这也在另一个意义上完成了对话。而沉寂之后并不一定是集中的爆发,出行总是在被限制中小心跨出了那一步,五月的长沙行和十一月的武汉行,是关于一座湖的南北行走,也是被某个盛会隔开的抵达:长沙的三天两夜,是跨越三省927公里的行程,它浓缩在一段伟人的传说、网红的喧嚣和“快乐长沙,韵味星城”的高铁上,而逗留60小时的武汉,也是疫情三年一切向外出口被封闭之后的第一次打开,在宏大叙事之外是现实生活中的武汉,它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含吐不露中见证依依不舍的离别,见证对酒当歌的喜悦,见证逝去之悲,重启之喜,见证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尊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7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