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1 一言堂
我们生活在当下,可未来也时刻包含于我们体内。也许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希德。不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促成事情在将来发生。
——《神谕之夜》
当下的生活其实是一盆枯枝败叶,最后一天的早晨,进入我视野的是左侧的富贵竹,大约两年多了,它就是那样默默无闻地立在玻璃瓶里,起初是绿色的诱惑,起初是向上的盛开,起初也是勤于换水的养育,可是,它慢慢就变成了静止的状态,固定在绿色和向上的状态中,而今天当用一个左侧的表情注视它的时候,绿色却逐渐被枯黄所取代。瓶子里还有水,也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态,却接近了死亡。远离目光,也是远离生长,远离绿色。终于起身,终于换水,终于剥掉了那些发黄的叶子,仿佛是给它一个新生的机会,在左侧继续以抽出的绿色和不变的向上姿势,送走这最后一天,迎来新的一年。
它应该是活着的,枯枝败叶之后是需要一次彻底的更新。可是却不单单是它的故事。左侧是我赋予它的位置,向上是我期待的方向,绿色当然也是我需要的颜色。所以它也是我活着的状态。而在这走向终结的一天里,我是应该看到未来的,而在看到未来的某种回眸里,一次左侧的唤醒,一次个人的发言,似乎都变成了一种仪式。仪式里,我将2015年打成一个收藏的文件包,里面有着阅读和文本,有着影像和纪录,有着出行和异域,也有着书写和文字,它们都以数字化生存的方式留下时间的印记,再无更改,便成永远。
一个最后的夜晚合上,对应于最初一个白天的打开,365个的白天和黑夜,365种活着的状态,其实都变成了一段记录,变成了一个传说,变成了一种历史。当以文字的方式被记录在数字序列里的时候,其实走过了那“五百次的回眸”,走过了“达达主义的符码”,数字和数字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序列不等同于日期,它只折射出自我的状态和故事,所以当每一个数字都在背后生长出铭记的叙事之后,它其实通向一种永恒意义。但是,却有着一页缺省的纸,它直接跳转到下一页,没有结束的标记,没有开始的符号,就这样在数字序列里变成一个无,抽离或者遗失,是和某种技术性差错有关,但是小小的失误却再也无法恢复那种统一性和持续性,于是,在一页缺省的纸之外,在一个被抽离的数字之外,498个“或。者”里,总是会看见人为留下的遗憾。
![]() |
用文字书写“一个人的史记” |
这仿佛就是“遥远星辰里的独角兽”,111册文本是永远的单数,它是孤独的,也是唯一的,甚至是一种和游戏相关的巧合,每月18日下单的计划继续在网络世界里成为商品的拥有者,甚至扩散至另外的虚拟世界,甚至改变着恒定的计划,但是不管是网络还是虚拟,最后双手触摸到的依然是四方的文本,具体而真实地存在,横排或者竖排,敲上血红的书印,商品就变成了读品,读品就支撑起了一种记录——18年来的购书之最,追平了1996年购书总量,也以2750元的价格创下了购书之最。从《长征记》开始,到《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结束,其实没有征服,没有焦虑,只有立在那里的一种态度,甚至在这种态度里,还有对于侠客的追寻,36册的《金庸作品集》似乎是为了打开另一个世界,鲜活而传奇的世界,所以当用各种方法苦心收拢已经绝版的最后一册图书,仿佛是在渐行渐远的英雄时代为自己命名,而最后以完整的方式进入我的九品书库时,里面的整齐划一,里面的风云变幻,里面的儿女情长,都变成一种永恒的存在。
商品而变为读品,必须是认真地打开,认真地记录,认真地评点。《哈扎尔辞典》里充满了符码,充满了寓言,充满了关于背叛和救赎,它是打开的第一种方式,而在“未来也时刻包含于我们体内”的《神谕之夜》则将一种阅读和书写,变成了指向未来的突围。7天7本书的阅读,连续12篇博客评论,似乎都在打破一种自己制定的规则,都在创造一种新的秩序,沉浸而已,是不希望安全地从走过的路上返回的。这里只有自我的翻阅,只有自我的书写,只有自我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呼吸,每一个句子都是一种积累,105册图书的阅读把世界扩展到文本之外,我起初是被它们的目光引领着,走向一个个的陌生之地,而后我开始走在它们的前面,手捧一本书,即使在某辆公交车上,我也是处在那一个“理想国”里。我是看见了阅读的本质,也看见了未来的事情,我和它们是不变的,我和他们是共享的,我和它们一起成为文本。
阅读是看见,它是关于图书的,也是关于电影的。当《夜与雾》以一种迷茫的方式打开历史的时候,世界正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地说话,起初以为世界是被我的眼睛看见的,但最后发现,“夜与雾”的开启,这个世界注定是一种隐喻,在我的眼睛和它们的世界之间,始终存在一种阻隔,甚至是一种拒绝的封闭,在150部纪录片组成的观影生活中,“看见世界是一种抵达的状态,却也是一种永远缺席的现实,它和态度有关,和制度有关,和人文的温度有关,所以当最终以人为的方式从那扇门中走出的时候,其实只是一种有限的看见,有限的经过,有限的成为经典”,当关闭网页,关闭镜头盖,关闭世界的整体,最后空留一双闭上沉睡的眼睛——一种看得见的象征,是遮蔽在无限的“夜与雾”里。
但终于是走了出去,世界很大,它始终不缺少旁观者,也始终不缺少亲历者,但是多一个人或者少一个人,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对于个体的我,却可以被丰富,可以被命名,可以成为自己的风景。在经历了2014肉身的无奈之后,世界的打开方式是小心翼翼的,我只是走过了横店和新昌,只是经过了江山和衢州,只是接近了梵净山和云舍,而那一种行走却像塞班一样,总是以偶然性和随机性改变故事的走向,台风之夜带来的惊恐,改变了想象世界的静止状态,它是变化的,是破坏的,甚至是灾害性的,只是在这被注解为人生经历的看见中,世界也以真实的方式展现出个体的渺小和无奈。
不管是最后一天的枯枝败叶,不管是一年来的阅读和观影,不管是竖着的文本和行走的城市,都在一个人的2015年变成一个字,一句话,一段故事和一篇文章,都在一个人的言说中启示着现在和未来,“不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促成事情在将来发生。”路在路上,走过去,其实就是一个从未到达的未来。
笔记2015
阅读:
·《哈扎尔辞典》:语言在梦中只使用动词
·《双城记》: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
·《永别了,武器》:没有一个地方能撇开战争
·《巴塞尔的钟声》:她摆脱寄生和卖淫的生活
·《癌症楼》:处处都是单数
·《圣女贞德》:我歌颂的不是武器和英雄
·《天才》:每个人内心隐藏着美丽的幻影
·《喧哗与骚动》:纯洁是一种否定状态
·《武则天正传》:像一出异想天开的荒唐戏
·《精神分析引论》:人们由于被剥夺才得病
·《红与黑》:根本没有什么自然权利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数出现的我
·《恐惧与颤栗》:唯不安者才得安宁
·《逻辑哲学论》:世界是我的世界
·《中奖彩票》:对混乱的最混乱设想
·《我弥留之际》:不过我妈是一条鱼
·《第一哲学沉思集》:有我,我存在
·《结构人类学》:神话的体内装满了鱼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让死人把死人埋掉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被制造的公共性
·《电影的观念》:流动性是电影的最高价值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去政治化的言谈
·《在路上》:仿佛置身于迷离的梦境
·《伟大的中国革命》:朝代循环的国产化变革
·《规训与惩罚》:我们关注的是“政治肉体”
·《禾子诗选》:我紧握住自己干涸的故乡
·《在西方目光下》:心安理得踏过一个幻影
·《寂静的房子》:有种状态叫做虚无
·《皮埃尔或夜的秘密》:她变成另一个葛侬苾
·《文雅的疯狂》:他本人就是一座藏书楼
·《高卢战记》:我们则凭仗着勇气
·《红楼梦》: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白鲸》:海中的鲸鱼听上帝的话
·《过于喧嚣的孤独》:自己的刑具上认识真理
·《东方学》:于是,穆罕默德...
·《我是凤凰,只在烈火中歌唱》:别相信故乡的雪
·《长征记》:我们自己必须做勇士
·《清平山堂话本》:福祸无门人自招
·《十一种孤独》:它们说的全是真相
·《阅微草堂笔记》:鬼神皆得而窥
·《单向度的人》:谁为“不在场事物”命名
·《吕氏春秋》: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林中路》:作品让大地是大地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自我异化的他者
·《革命之路》:因为它看起来像偷情
·《春花的葬礼》:死和生只是大地的碎片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合理的是不现实的
·《纽约客故事集》:或者人梦到自己很绝望
·《基督教的本质》:上帝是具人格的存在者
·《爱欲与文明》:在今天,为生命而战
·《博尔赫斯谈话录》:另一只老虎不在这诗中
·《物种起源》:“最适者生存”的变异
·《抱朴子外篇》:著作珍乎判微析理
·《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批评与真实》:环绕作品编织语言的冠冕
·《宋史演义》:“天教一算”的通俗教育
·《楚辞》:龟策不能知事的“皓皓之白”
·《巴卡卡伊大街》:味觉来自母亲的奶水
·《圣洁百合》:她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撒旦
·《苦妓回忆录》: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纽约三部曲》:这不是我的真实姓名
·《生存哲学》:现实已经发了言
·《杨牧诗选》:届时都将在歌声里被接走
·《所有的名字》:只是文件,而不是骨肉
·《黑猩猩的政治》:动物行为学的人类意义
·《好学校》:就像我从没喝醉过一样
·《耶稣的童年》:我穿过有倒刺的铁丝网
·《哲学的慰藉》:我愿从斯人游
·《林间空地》:所有的启示都属于我们
·《恋爱中的骗子》:如果说自欺是一种病
·《局外人》:偶然性对良知毁坏已经很多了
·《黑羊》:事情没有你所想的那么简单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黄衫客传奇》:“西方化”的改写与译介
·《棉被》:自溺的“温情保护者”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我决定跑得粉碎
·《白河夜船》:一次小小的苏醒故事
·《时代的精神状况》:我不是我认识的内容
·《蜜月旅行》:也许那个梦接近正梦
·《让·雷诺阿》:除了现实什么都没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把他们“放入世界”
·《纸牌老千》:危机以各种方式进入其中
·《巴黎永无止境》:讽刺就是离开自我
·《太阳照常升起》: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体育时期》:一个诗人其实是一个伪装者
·《合法化危机》:被压制的主体如何获得解放
·《没有个性的人》:上帝最喜欢用虚拟语气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大街上的现代主义
·《无欲的悲歌》:我看见一个女人走进公墓
·《骂观众》:这里曾经表演过意义
·《山羊》:所有生物都由铁栏彼此隔开
·《大都会》:我的前列腺不对称
·《论精神》:火焰的书写与共燃
·《样板戏史记》:妖魔化的革命美学
·《中国时代》:历史进行时的“美国目光”
·《人的境况》:“积极生活”里的不朽
·《反抗者》:应当舍弃幼年时代的疯狂
·《W或童年回忆》:献给E
·《二十一个故事》:仿佛肉身消亡得太快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来的到底是谁
·《给麻风病人的吻》:她重新塑造了丈夫
·《约婚夫妇的故事》:就这样,上帝开恩
·《爱情与夏天》:直到陆地消失
·《神谕之夜》:上帝都掉头不看我们了
电影:
·《智取威虎山》:一个字——防冷涂的蜡
·《夜与雾》:惨死的复数
·《北方的纳努克》:用牙咬住的原始生存
·《带摄影机的人》:让眼睛看见一个世界
·《意志的胜利》:谁湮没在狂热的海洋里
·《可爱的动物》:生命的歌唱与舞蹈
·《科伦拜校园事件》:美国上空的暴力枪声
·《乐满哈瓦那》:像音乐一样恒久
·《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的生命承诺
·《喜马拉雅》:真正的头领是从叛逆开始的
·《微观世界》:卑微而认真地活着
·《帝企鹅日记》:生死之间的“我们”
·《海豚湾》:被隐藏的真相
·《家园》:只有悲观是不够的
·《特写》:我想我是个好演员
·《华氏911》:一种邪恶碰上另一种邪恶
·《尘与雪》:当爱由河流汇成大海
·《战地摄影师》:它突然成了你的故事
·《哭泣的骆驼》:地平线上的期盼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的人类瞬间
·《冰封168小时》:触摸求生的极限
·《在世界尽头相遇》:当人类变成企鹅的镜像
·《走钢丝的人》:美丽终成绝唱
·《灰熊人》:自我迷宫里的上帝
·《难以忽视的真相》:被政治掩盖的道德危机
·《时间与城市》:记忆中的故乡叫伤感
·《有一个地方》:应景的“布拉格之恋”
·《抢救切尔诺贝利》:人祸的罪恶
·《听风的歌》:灵魂漂浮在音乐里
·《天将雄师》:巴别塔的混乱
·《太平轮(上)》:爱情是断裂的开始
·《北京的风很大》:反中心的苍白直觉
·《好死不如赖活着》:眼睁睁地看着
·《老头》:世界是苍老的现在
·《高三》:体制下的蛋
·《东》:未完成的“温床”叙事
·《无用》:给失忆的人制造记忆
·《红跑道》:成人规则下的单色童年
·《铁路沿线》:没有方向的失语者
·《五十度灰》:单数的灵与肉
·《伞》:被无奈撑开的现实
·《南京路》:繁华背后的破烂人生
·《三节草》:命运的一次翻转
·《请为我投票》:民主名义下演绎规则
·《流浪北京》:逃离是一种假象状态
·《公共场所》:开放空间里的面对和背对
·《超能陆战队》:“被牺牲”的英雄
·《沙与海》:命运交给了天
·《幼儿园》: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英和白》:14年25℃世界里的相守
·《瓦全》:自我毁灭的垃圾生存
·《房东蒋先生》:从缺失的现在离开
·《海上传奇》:沉浮的上海记忆
·《归途列车》:批量化的群体命运
·《深海异形》:谁和外星人握手
·《生于妓院》:摇晃的红“色”宿命
·《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
·《蒙哥》:生命繁衍的另类奇迹
·《地球公民》:非人道的“动物消费”
·《我们每日的面包》:机器+的生产和消费
·《最后的黑胶唱片店》:音乐即生活
·《子熊故事》:人化的“熊本主义”
·《第11个小时》:永远在身后的59分59秒
·《垃圾勇士》:孤胆英雄的美国梦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仿佛观看一部电影
·《达尔文的恶梦》:物种主义的宿命链条
·《寻找小糖人》: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特斯拉:闪电的主人》:科学的孤独神话
·《我的建筑师》:人生的疑问句和感叹句
·《监守自盗》:金融业背叛了社会?
·《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主义》:1913年的谎言
·《电影眼睛》:新旧交替背后的观察者
·《第四公民》:最后的匿名者
·《珠穆朗玛峰》:云端上的信仰
·《车轮不息》:自由舞台的高峰体验
·《海底世界》:3D技术下的科普读物
·《最后的猎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人体内旅行》:生老病死的生物学样本
·《穿越时间的声音》:人生是每一个“我们”
·《旅行到宇宙边缘》:被标注的无限和有限
·《金属精神》:不被现实击碎的“摇滚梦”
·《就是这样》:我是世界之光,奔跑远去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音乐不分黑和白
·《被遗忘的时光》:生活在别处
·《俺爹俺娘》:被消费的亲情
·《平衡》:射进身体的两种子弹
·《空山》:希望的栖息地
·《巅峰记忆》:生者对死者的仪式祭奠
·《含泪活着》:因为爱着你的爱
·《拔一条河》:天灾面前如何抬头?
·《伟忠妈妈的眷村》:从游子变居民的集合
·《水蜜桃阿嬷》:人生伤痛的另一面
·《珊瑚礁历险记》:深海里的敌人
·《翻滚吧!阿信》:“长短腿”的变形人生
·《不老骑士》:人生,只是一段传说
·《在一起》: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志同志》:他他她她的故事
·《算命》:不可言说的命运文本
·《道士下山》:一念之间的尴尬与娱乐
·《老唐头》:破碎大历史下的错位小人物
·《麦收》:身体的流浪和回归
·《±2℃》: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国》:被“偷窥”的尴尬历史
·《11号产房》:如何自由地坠落
·《革命前夕的录音日记》:我们要用微笑面对
·《16天》:“动物园”里的音乐人
·《五月天摇滚本事》:当梦想被泪水淋湿
·《街舞狂潮》:Are you ready?
·《大象男孩与机器女孩》:谁是无脸人
·《遥远星球的孩子》:他们的世界也很美
·《化城再来人》: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逍遥游》: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
·《如雾起时》:有人交换着流浪的方向
·《两地》:穿越林间听海音
·《捉妖记》:跨界是一场冒险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星是惟一的向导
·《流亡的故城》: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爱与狗同行》:热爱也是尊重
·《猫咪物语》:生活里的趣味伙伴
·《双胞胎姐妹》:天各一方的亲情
·《互联网之子》:在开放的乌托邦里死去
·《小可爱与拳击手》:Love is Roarrrr
·《爆裂鼓手》:残酷美学的高峰体验
·《活在死亡线上》:为什么上帝只救我一个
·《战争迷雾》:探索的终点是回到起点
·《战争序幕》:两个世界的殊死对抗
·《中国之抗战》:以空间换时时间的另类视角
·《四万万人民》:影像历史中的“抗战中国”
·《愚公移山》:与“革命中国”的有限对话
·《大有作为》:“运动中国”的红色赞歌
·《欢庆十年》:“速度中国”的豪情壮志
·《刺客聂隐娘》:缺省的传奇
·《战争存亡录》:被抛弃的幸运
·《从礼品店出门》:“洗脑先生”的胜利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当自我被神化碾碎
·《1428》:当灾难的废墟被扒开
·《1949大迁徙》:在政治命运中随波逐流
·《床上和平》:非暴力的行为艺术
·《九层妖塔》:鬼神之外的逻辑悖论
·《蒙古草原,天气晴》:马背上的悲情梦想
·《发现少校》:历史,以民间的方式被唤醒
·《牛铃之声》:农业社会的坚守与哀叹
·《杀戮演绎》:残暴,永远走在合法的路上
·《黑鲸》:相互伤害的人与自然
·《魔法王国》:生命意义上的水世界
·《逐冰之旅》:在危险边缘的世界公民
·《细细的蓝线》:断裂在1976年的枪声里
·《金门大桥》:生命的断崖式解脱
·《冒充者》:当谎言永远沉默
·《给我庇护》:只是远方开的一枪
·《克鲁伯》:畸形欲望下的书写狂
·《对话索尔仁尼琴》:一个冗长的斧头神话
·《唐老师》:简化成数字的人生影像
·《我和拾穗者》:为垃圾寻找自己的主人
·《凤冠情事》:问归来朱颜认否?
·《铁西区·工厂》:被噪音吞没的他们群像
·《铁西区·艳粉街》:被改造的废墟生存
·《铁西区·铁路》: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滑行
·《和凤鸣》:一个人的长镜头
·《大宁静》:谁听见了上帝的声音?
·《狼图腾》:自由和尊严是一个悖论
·《91厘米之外》:随机的精神分裂
·《幸运日》:一张彩票和十颗子弹
·《扳机》:被触发的童年悲剧
·《火枪手》:上帝在何处言说
·《一个也太多》:在谎言里重构秩序
·《共进午餐》:被动中的身份认同
·《宅男斯坦利的发条生活》:爱德非机械复活
·《AIR医生》:“冒牌货”的认同旅程
·《衣柜迷藏》:隐秘的梦里有呓语
·《幽灵行动阿尔法》:欢迎进入游戏时间
·《光杆乐队》:单数世界里的争夺
·《再见金华站》:青春里的那一句“喜欢”
·《布达佩斯大饭店》:陨落的人性及文明之光
·《鸟人》:世界只有一次俯视
行走
·白马非马
·横店影视城:戏仿的神话
·寺佛大过人
·“云移动”里的记忆
·“Non-Fiction”的现实
·被分割的军舰岛
·风从海岛来
·台风惊魂夜
·以自杀的名义
·何时归航?
·塞班拾遗
·漫长的告别
·塞班风情
·仁川17小时
·头文字G的西行漫记
·水润亚木沟
·梵净山:不见的现场
·“云移动”里的记忆
·云舍:台上田间的两处风情
·黔东风情
·掠影廿八都
·江山如此多娇
·指点江山
·半部论语落三衢
·夜书院
·衢州风情
·被唤醒的驴行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0465]
顾后: 不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