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1 三家邨

2017年的最后一天,从满天的大雾开始。出门值班,在还未修建完毕的路上行驶,左右未见人,在浓稠得再也化不开的日子,仿佛有一种闯入迷宫的感觉,而我居然像一个可以随处安置的逗号,在一本即将合拢的书里自由游走。可是,为什么在目光追寻不到前方的尴尬中,我还要转身回望那些经历过的场景?所及即是所忘,没有什么东西在模糊的世界里成为一个清晰的符号,那些树,那些楼,那些人,甚至连逗号都不是,它们在省略号的无言中渐行渐远。

可是,必须有一些清晰的东西在我转身的时候被看见,滤去最后一天的迷雾,滤去这一年的匆忙,滤去人到中年的喟叹,终于要把自己当成正在成长的树,枝叶不茂盛,树根不发达,却必须挺立在无人经过的路边,看花草摇曳,听鸟语花香,甚至感觉落叶纷飞的苍然,也是一种可以收获的时间馈赠。于是,这被写上议事日程的“千计划”在无人的街路上,在大雾的日子里,成为我最后必须瞻仰的故事。

清晰的永远是被陈列的数字,从3962到4535,在跨越了4000这个节点的时候,“或。者”已经走向了第四个“千年”,它超越了某种物理时间,超越了日常纪年,在自己打开的文本里再次继续一种叫做记录的神话。第3364天,依然健康活着,依然笔耕不辍,依然在数字的王国里点燃希望,而574篇的总数,完全打破了曾经的记录:2013年的549篇,2016年的550篇,就像我转身看见的那道目光一样,它们在身后,却可以照亮我被迷雾遮蔽的双眼,而一双眼睛的意义就是望见再远的将来,它不再渐行渐远的未来,它就在被数字不断叠加而无限接近的明天。2018年是“或。者”开通十周年,10年的历史会凝聚成一本厚厚的书,一本自我的史记,而这将完全带我进入“千计划”的收官阶段。

历史意义的“千计划”其实是另一本更厚重的书,“千克读品”从30年前的那个懵懂少年翻阅第一页开始,经历成长,经历变故,经历转换,一页页,都刻上了印记,它们都是我的人生标签。其实在一个月前,千克读品就已经在数字意义上完成了积累,从《金箫玄剑》到《礼拜二的午睡时刻》,跨越漫长的时间,最后无非定格在那个像2017年最后一天的星期天,“在一个连上帝都休息的礼拜天,打开了我30年的阅读光阴。”午睡而休息,在没有上帝忙碌的日子里,只有一个我,认真地翻开每一本书,红色的印章敲在每一个扉页,然后合拢,整齐划一地放入到直立的书柜中,被存放,被收录,被编号,一切只为找到和时间平起平坐的感觉。

作为消费意义上的文本只有94本,消费的金额2092元,这是2017年作为商品的图书的数字,一种下降,和阅读达到顶峰的数字形成了反差,或者就是阅读和购买之间的倒置,而这种倒置所传达的就在于被检阅的文本意义,它在数字里,却在数字的解读中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有仪式感的体验。而其实,2018年才是真正30年的终结,它必须在象征意义上被书写,1988是一个开始,2018是一种结束,里面的一切标点,一切词语,一切句子,再也无法从时间的出口逃逸,“是的,是在上午十一点的时候,第1000本书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像时间从第一夜走到了最后一秒,合上的时候,不再是一本单数的书,而成为一个集合,一千本书的集合,‘千克读品’的集合,30年阅读历史的集合。”2018年是千克读品最后的集合,而2018年之后,或者另一本更厚重的书会打开,甚至我以安然的方式进入其中,成为一页写满了故事的纸。

千计划而提前,似乎也是对于自我时间的充分尊重,当最后一部奥斯卡相关电影《模仿游戏》按下停止键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被某种标签固化了,而提前到9月23日完成观影,似乎接下来依然是一个连上帝也休息的星期天,所以在关闭的时候,它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如影相随的日子可遇不可求”——接下去便是冒号:210部电影是一种传奇,83万字是一种神话,即使里面有山水和泥沼,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经历,它是唯一的,它是独特的,它是光影世界里的奇妙想象:“旅程十分有益,其余一切只是失望和厌倦,我们的旅行完全出自想象,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生和死,人和牲畜,城市和事物,都出自想象。”

长篇的奥斯卡电影,或许是一种影像的宏观叙事,而在星期天开始的另一种观影体验中,那一部部短片被打开,它们是迷你的,短小的,另类的,却并非是可以忽视的,在结构中,在内容里,在运动中,它们自成体系,而这也正是微观世界带来的想象。一种补充,其实是对于时间的调剂,而延及到明年的短片观影,最后也将以一种整体的集合在我的“千计划”里。不管是奥斯卡相关电影,还是短片微电影,其实都是2017年私人观影的一种写照,于是在这个几乎被封闭的世界里,我的目光很难越过被筑起的围墙,看见人群中那些令人激动的时刻——2017年的院线电影,几乎是被我搁置了,除了三部无聊打发的电影,再没有走进电影院,那里是嘈杂的,是新鲜的,甚至也有视觉的刺激,但并非是我的最爱,一种偏执,让我远离那些人群,远离那些声音。

但还是必须从私人空间里出来,他们说世界很大,我的目光却总是游离,即使越过山丘,也只不过是一种短视,是的,那些海出现在我面前,那些山挡住了我的影子,那些陌生的城市让我迷惘,都是匆匆过客,来的时候就注定要离开,还不如保持那一种距离,我是个晃来晃去的人,在行者之路上只能让自己成为独特风景。故事已远,风情已远,当目光收拢,世界一如既往,而映照我的永远是那一束阳光,它在我眼前盛开,它在我身后跟随,即使在浓雾里,我也能看见自己,并且给自己一个最后星期天的微笑。

超越时间单位的博客,超越阅读记录的图书,超越观影数字的电影,2017年的“三家邨”里总是灯火不灭,而一种光总是能驱散迷雾,能指引方向,不需要转身了,目光必须以一种不变的态度向前——2018年,“千计划”的2018年,从此出发。

阅读:

观影:

·《长城》:只是一个架空的符号
·《熊的故事》:现实永远在缺席
·《谈判》:枪口下的“尿床人生”
·《命运》:只有你才能把爱带到那里
·《公寓》:我只是回到了死亡现场
·《没有宇宙我们无法生存》:向上是一种信仰
·《西游2·伏妖篇》:一场丑陋的管理学实践
·《乘风破浪》:199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摇摇晃晃的人间》:人生不如一句余秀华
·《空间爆发》:增殖的轮回
·《摄影师的复仇》:1912年的先锋影像
·《灯》:被毁灭的“玩偶之家”
·《读书机》:当我们被书阅读
·《槛囚》:我不是迷途的羔羊
·《变形记》:扭曲的不仅仅是形式
·《起义》:关于权力的四种形态
·《人行道》:25个词组的悲情夜晚
·《天鹅之歌》:我是永远的“他者”
·《瓶子》:不如相忘于江湖
·《米兰》:如果战争是一场游戏
·《看见冰山的男孩》:左手现实右手噩梦
·《村庄》:当恶变成一种欲望
·《太迟了》:一个可能的电话
·《被遗忘的俱乐部》:活着就是发生着
·《银行事件》:绵延在画框外的整体
·《审判》:人性的末日救赎
·《早晚7:57》:音乐在何时响起?
·《次元》:灵魂不应停留在某处
·《小昆汀》:嵌套,一种游戏结构
·《瑞恩》:他活在艺术家的恐惧中
·《复印店》:世界是无数的他们?
·《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就是现在活着
·《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柜》:镜子的异托邦
·《缩水情人》:“没有解药”的性爱
·《探戈舞之恋》:爱情恰如其分
·《堤》:这是另一天吗?
·《爱,牵手》:只要遇“见”
·《火车快飞》:坠落比上升更快
·《弹孔硬币》:火的反面是水
·《邻居们》:戏谑,用身体叙事
·《稻草人》:世界是创意的舞台
·《天文学家的梦》:也是一场电影梦
·《全世界的记忆》:假如文字不死
·《保险被拒》:个体之外的意义
·《间奏曲》:我坐灵车“达达”而来
·《被访者》:波兰,我这一百年
·《尤利西斯》:历史是一个“自食的幻想”
·《草地上的午餐》:论艺术的异化
·《查理·布朗的圣诞节》:我是史努比
·《死在你身边》:比爱更长久
·《宝贝》:被删减的欲望手枪
·《展览会上的画》:并非虚拟的浮世绘
·《丹麦交响曲》:镜头在说话
·《面包店的女孩》:空缺的位置填满了道德
·《三颗纽扣》:“反童话”的童话
·《波长》:我端坐在结构的中央
·《平静的速度》:谁打破了寂静?
·《布景》:如何演绎糟糕透顶的人生
·《挽歌》:一朵花为谁而死
·《操行零分》:作为先声的“寝室革命”
·《一旦成了鸡》:轻易被困在网中央
·《被分离的头颅》:自我回归,从否定开始
·《城市流浪汉》:一把枪的自我隐喻
·《十一月的面孔》:脸上的“直接”历史
·《贫血的电影》:我如何看见运动
·《死后的四十种生活》:生命中的非零和博弈
·《头山》:死在自己挖的坑里?
·《四季》:悲壮的生命之歌
·《火和雨》:时间的制造业
·《柏林之马》:不如以梦为马
·《否决之手》:我呼唤那个能回应我的人
·《伊甸巴黎》:艺术的另类表达
·《机械芭蕾》:用运动定义美
·《阿拉伯花饰》:在影像里读一首诗
·《我的城市》:叙述,从死亡开始
·《六人患病》:复数的疾病
·《三颗石头》:工具的迷案
·《大象》:长镜头下的谋杀
·《空袭的好天气》:归来已不是少年
·《祖母》:暴力世界的反暴力
·《迷信》:光明正大地躲在暗在暗处
·《米开朗基罗的凝视》:凝视米开朗基罗
·《别烦我》:层层的眼睑下只为自己而眠
·《恶岛传说》:As dead as a dodo?
·《新郎,女骗子和皮条客》:这是愚蠢的旧德国
·《第21号节奏》:以及,第17号观众
·《穆府的歌剧》:一条路上可能的一生
·《沉睡的巴黎》:来自天堂和地狱的他者
·《银色城市》:谁期待故事正在发生
·《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世界并非黑白分明
·《666房间》:一棵树的“元电影”
·《马车夫》:谁在乎我的祖先
·《孤独的别墅》:最后一分钟营救
·《健忘奶》:我们应该记住什么
·《无头男人》:我们不活在镜像里
·《酒的故事》:预设的死亡是因为被遗忘
·《赋格》:让思想者先行
·《幻觉》:一只乌鸦的寓言
·《78转》:据说,没有遇见幸福
·《苏醒》:仿佛我已经死了
·《华人洗衣店场景》:用整体历史作为参照
·《娶我》:让爱情长出自己的样子
·《那是什么》:隔离,一种非隔离状态
·《初级读本》:无法说出那一个句子
·《自闭患者寂静的小世界》:飞翔的宿命
·《橱窗内外》:相遇是一个被淹没的文本
·《痴情男孩》:离开才是必然
·《唯我论者》:“我之存在”之不存在
·《新书》:被切割的空镜头
·《就像一首歌》:而且,保持微笑
·《贫穷的吸血鬼》:我穷得像个穷人
·《解脱》:活着才是“漫长的告别”
·《五号路口》:有人撞了你的的青春
·《不可分割》:另一个,同一个
·《海之墙》:上帝在天上看着我们
·《丹麦诗人》:爱是偶合的灵感?
·《筋疲力尽》:我们的痛苦不言而喻
·《爱与憎》:如何摆脱自我憎恨
·《缪斯》:美人鱼,或者只是一只青蛙
·《行走》:希望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章鱼的爱情》:这世界已足够悲观
·《恐色症》:沉默者必须醒来
·《词语,词语,词语》:我们为何会失语
·《宵禁》:当禁止的门被打开
·《午宴之歌》:假借“旧日时光”之名
·《想起了你》:世界如一场幻觉
·《通货膨胀》:非经济的技术实验
·《逆向人生》:死亡依然无法通达
·《街头音乐》:世界静默如谜
·《骰子城堡的神秘事件》:上帝到底在哪?
·《依巴拉度·时间篇》:永恒的现在
·《自杀热线》:爱与死都是必答题
·《曲面》:为何要逃离死亡悖论?
·《循环空间里的修门人》:人生的四种状态
·《狗粮》:爱的极致表达
·《态度娃娃》:找回自我是个伪命题

行走:

·阳产土楼:偶然经过的风景
·已醒未醒的渔梁印记
·西街壹号:作为起点的诗行
·徽州风情
·未曾抵达的高度
·桃之夭夭
·“止观明静”国清寺
·石夫人:海上人归会有时
·不见神鹿见黄羊
·是硐非硐适成仙硐
·台州风情
·相见时难
·天池芒花飞
·一个晃来晃去的人
·谁书写隐水洞的历史
·赤壁拟古
·砖茶的两种喝法
·咸宁风情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626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