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4书山旧路十八弯

20250304-00.png

同学三人难得相遇,酒足饭饱。随二马回公司,他要进行直播,直播前指着柜子里的书说,这是一位上海朋友赠留下的,需要就尽管拿走吧。这消息令人惊喜,自从2016年在杭州淘得最后一批古旧书之后,这些泛黄的旧书似乎再也见不着了,古物之存在,就是一点一点被时间吞噬。于是翻箱倒柜般将两柜子的书都粗粗翻阅了一遍,或者从价值,或者从品相,或者从题材,也或者从稀有、年代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选择,最后取得十八册,满满装了两袋子。有几本书上留存着公共图书馆或者私人的钤印,有几本书上则夹着树叶标本,还有一本封底处还有1976年的年历卡,这些物品和古旧书也一起组成了岁月的印记。

斯巴达克斯(下)【意】拉·乔万尼奥利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4月第一版
拉·乔万尼奥利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早年,他以写作幽默诗歌、古罗马名人传和文艺评论活跃于文坛。他一生共写了六部历史小说,两部现代题材长篇小说,两个剧本,一部诗集和两部文艺评集。代表作《斯巴达克思》以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揭露了独裁者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糜烂生活,热情歌颂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争,精心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又表达了十九世纪意大利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呼声。小说场面广阔、细节生动,善于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形象丰满动人,富有传奇色彩。

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著 傅雷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11月第一版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收录于《人间喜剧》。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夏尔·葛朗台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是一幅法国19世纪前半期外省的色彩缤纷的社会风俗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6月第一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成名作。小说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五名苏联女兵在列宁格勒北部山林中,与十六名训练有素的德国空降兵英勇作战的故事。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小说发表后,很快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和屏幕。“我今天才发现,这里的黎明是那样的静悄悄,静悄悄。”

谁之罪? 【俄】赫尔岑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6月第一版
《谁之罪》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的代表作之一,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齐名,两部书的标题号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解说之词。作者以独特的方法描写了发生在三个青年,即贵族别尔托夫、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尔斯基和农奴出身的柳博尼卡之间的复杂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爱情与当时的社会道德之间的严重冲突。小说通过对这场爱情悲剧以及对三位青年周围人的描写,暴露了农奴主的残酷与专横,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远离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无能。小说前一部分写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克鲁采费尔斯基与柳波尼卡的爱情故事;后一部分写他们二人婚后与别里托夫的爱情纠葛。贵族青年别利托夫形象的塑造,丰富了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画廊,也使得小说的反农奴制主题更加鲜明。

安娜·卡列尼娜(上) 【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一版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

高尔基作品选 【俄】高尔基 著 瞿秋白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6年6月第一版
高尔基,1868年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诺夫哥罗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从小饱受人间苦难与生活辛酸,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即为苦涩之意。高尔基一生创作成就突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戏剧《小市民》《底层》、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此外,高尔基还撰有大量文艺理论文章,对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影响深远。本书译者瞿秋白,为布面精装插图本,收录高尔基作品《意大利的故事》《童年》《马卡尔·楚德拉》《阿尔希普爷爷和连卡》等作品集及片段。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 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一版
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穿越重重封锁抵达陕北,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深入采访,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在这部著作中,斯诺以翔实的材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状况,回击了反动势力对红军的污蔑。在这部著作的影响下,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外国记者纷纷深入“红色中国”,留下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报道。1979年,吴黎平整理定稿的《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收录了《红星照耀中国》第四、五两章以及第三章部分内容。吴黎平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翻译家,是斯诺采访毛泽东时的翻译,作为当事人,他为这本小册子所作的前言,对译文的重新校订,以及所加的注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热爱中国” 【美】洛伊斯·惠勒·斯诺 著 三联书店 1978年10月第一版
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当埃德加·斯诺身患癌症时,洛伊斯·惠勒·斯诺向全世界发出了求援的声音。毛主席和周总理很快作出了答复,给斯诺派出了一个医疗小组。这本书就记述了在斯诺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在中国医疗小组到达后,他们家里发生的动人事情。作者以她感人的笔触,写下了埃德加·斯诺在临终前的日子里,对中国人民炽烈的热情和真挚的希望,同时也记录了包括斯诺的老朋友马海德医生在内的中国医疗小组工作的情形。斯诺在临终时,用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宋氏三姐妹 【美】罗比·尤恩森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年5月第一版
宋氏三姐妹,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被尊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她们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作者罗比·尤恩森和她的丈夫在欧、亚两洲住过多年是美国人,1941年出版《宋氏三姐妹》,在本书介绍中说,“她的《宋氏三姐妹》内容比较丰富,文笔较生动,但其所述观点及资料引用,不免有种种局限性,这是读者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宋庆龄 宋庆龄基金会 编著 中国建设杂志社出版 1984年第一版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由宋庆龄基金会编辑,中国建设杂志社出版。

我这三十年 沈醉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一版
沈醉,字叔逸,湖南湘潭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中华民国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我这三十年》是沈醉撰写的一本回忆往事的书籍,其首版则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推出。此书详细记叙了沈醉自1949年云南起义至1980年间三十年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从军统少将、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到战犯,再到起义将领、文史专员及全国政协委员的复杂身份转变与命运沉浮。

鲁迅的故事 石一歌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2月第一版
石一歌前身是“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鲁迅传》编写小组)”成员,于1972年按照周恩来大学文科复课的指示在上海成立,隶属于上海写作组。编写组编出的主要教材是《鲁迅小说选》《鲁迅杂文选》《鲁迅散文诗歌选》,署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师大教材编写组”。1973年2月,这个教材编写组的工农兵学员,编写了一本给少年儿童读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是非教材类,署名“石一歌”,“石一歌”是“十一个”成员的谐音。

中国文学史(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 1958年9月第一版
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三十几位学生响应“拔白旗,插红旗”,夺取资产阶级占领的学术阵地的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用了30多天时间,集体编写了上下两册75万字的《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9月出版。由于这部书的红色封面和它“试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当时被称为“一部真正的红色文学史”。1959年,在听取各种意见后做了大量修改,字数扩展到120万字的四卷,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这部集体编写的文学史,在当年引起广泛注意,是一个产生影响的学术、文化事件。

瀛台泣血记 [清]德龄 原著 秦瘦鸥 译述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1月第一版
《瀛台泣血记》,又称《光绪泣血记》,为清朝宫廷女官裕德龄所撰写的一本有关光绪皇帝一生的故事,原著为英文,后由民初作家秦瘦鸥翻译为中文。书名中的“瀛台”位于北京中南海的南海,为一小岛,中心建筑为涵元殿,顺治年间整修扩建后,取名“瀛台”。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于涵元殿,后光绪不明所以的早于慈禧一天逝世。本书名缘于此,故曰《瀛台泣血》或《光绪泣血》。裕德龄,又称德龄,1903年春,时年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中国,因缘际会与其妹容龄一道赢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遂担任慈禧御前英、法文的翻译工作,还担任过光绪皇帝的英文教师,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15年后在美国以英文写作,之后1930年代完成此部记实文学作品《瀛台泣血记》。

御香缥缈录 [清]德龄 原著 秦瘦鸥 译述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3月第一版
《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是裕德龄用英文所作。该书以作者在宫中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她在慈禧身边的所见所闻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政治生活内幕,对研究了解晚清史具有参考意义,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宫廷口述实录。本书原为美国纽约陶德曼图书公司于1933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经由秦瘦鸥先生译述,语言优美流畅。秦瘦鸥的中译申报馆本于1934年在国内出版,并多次再版。《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原文为英文写就,这是解放后出的第一个版本。

清史演义(上、下) 蔡东藩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年8月第一版
从1916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蔡东藩用10年的心血和惊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前汉(含秦)、后汉、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共11部历史通俗演义,合称《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加上《西太后演义》及《历朝史演义》两部,总共撰写了13部计724万字的通俗史巨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清史演义》共一百回,举清王朝崛起东北,迄宣统退位出宫,近三百年史事。书中重大史实,皆有所本,演绎成章,大多可读、可信且可备,可谓创历史小说新体。

中国民族简史 吕振羽 著 三联书店 692Q347 8200元 1951年6月第五版 218页
《中国民族简史》是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行综合考察的最早的著作。民族史与国家史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它的艰巨性不仅在于历史资料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也还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状况的差异,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吕振羽从1948年开始编著《中国民族简史》,本书从人种起源问题谈起,简述了中国汉、满、蒙、回、藏、维、苗等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以及截至1947年的状况。

东周列国志新编 林汉达编写 马叙伦 书签 三联书店 1956年1月第一版
林汉达,笔名林迭肯、林涛,镇海龙场乡林家村人,毕生致力中国文字改革和文化教育,著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汉语拼音自修课本》、《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东周列国志新编》是“林汉达通俗历史经典”之一,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写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为止,以《左传》《史记》等正史所载为基础,一百八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清晰地勾勒了春秋战国前后五百多年的历史概貌:取材准确,裁剪精当,是一册理想的先秦历史入门读物。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91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