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八百壮士》:被修饰的历史?

20250609-0.png

希望你们的名字就像四行仓库一样,不会被后人忘记。
   ——谢晋元

这是国民党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在进驻四行仓库时对战士们说的一句话,经过四天四夜激战,“四行仓库”依然在,“八百壮士”也依然在,在“中国一定强”的激昂歌声里,“八百壮士”的确和“四行仓库”一样没有被忘记,而且它构成了一种永不屈服、永远向前的精神——当1975年被拍成电影,它更是成为这段不被遗忘历史的写照。

被称为台湾主旋律电影“教父”丁善玺导演的这部1975年电影是对1937年历史的一种激励式回望,回望的关键词就是牢记民族精神,而在1938年战争发生不久,应云卫就根据事件导演了默片,片名就是《八百壮士》,那部由阳翰笙编剧,袁牧之、陈波儿主演的电影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中著名的一部,在大后方及香港、东南亚地区甚至西欧都引起了热烈反响,可以说,1938年的电影就是对正在发生的“当下”一种记录,而1978年就变成了对历史的演绎——2020年中国大陆导演管虎将相同的历史事件再次搬上银幕,《八百》成为对民族精神致敬的又一种影像化呈现。从1938年对当下的记录,到1975年对历史的回望,再到2020年对民族精神的再次阐述,三部电影其实也构成了关于“八百壮士”的电影历史。

所以说,四行仓库没有被忘记,八百壮士更不会被忘记,谢晋元激战前的慷慨陈词也在“后人”眼中变成了现实。在丁善玺的这部电影中,“不被忘记”的背后到底呈现着怎样的叙事逻辑?其实在观影中,对历史的关照总是会想到一个问题:四行仓库保卫战到底牺牲了多少国军?这是一个需要基于历史而做出的回答,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记载存在着差异,给出的数据并不一致,有资料显示中国守军战死人数为9人,受伤30余人,也有说法是伤亡43人,其中阵亡19人,最后从四行仓库撤退过程中牺牲9人、受伤13人,也就是说,合计伤亡62人,其中阵亡28人,受伤34人。“八百壮士”并不是实际守军为800人,而是对外宣称是800人,也就是用一个营冒充一个团,起到对内激励对外震慑的作用,实际上真实人数为420人左右。电影中,入驻四行仓库一共有四个连,共计423人,这和历史上的数据大致一致,经过四天四夜的坚守,最后撤退时的人数是387人,在经过了最后撤退时的战斗之后,安全抵达英租界的人数是358人——除了357人立正报数之外,最后的第358人从苏州河里上岸,“还有我!”

导演: 丁善玺
编剧: 丁善玺
主演: 柯俊雄 / 林青霞 / 张艾嘉 / 秦汉 / 徐枫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75-08-23
片长: 113 分钟
又名: Eight Hundred Heroes

入驻时423人,在撤退时剩下387人,也就是在四行仓库战斗时牺牲36人,加上撤退时牺牲的人数,那么整个四行保卫战阵亡人数为65人,这个数字和历史的记载就有了出入。丁善玺也许是基于另外的历史资料,但是很明显在电影中他通过报数的方式强化了这些数字,用意也许和“八百壮士”这一数字象征有关,400余人的守军变成“八百壮士”,这一信息通过童子军代表杨惠敏而被传递到对岸,杨惠敏对英租界的中国市民高喊:“我们还有国军驻军!”国军并没有撤退留下空城,并没有让难民丢下,而是继续坚守,而且还有八百人,这是多么激励人心的信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八百壮士”就从真实数字变成了一种象征符号,而丁善玺强化士兵的数字,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只不过在这里是一个反题的运用:守军为了顾全大局让部队顺利撤离,坚守四行仓库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战死”就成为这种精神的一种践行。

但是,为了体现精神而对数字进行强调是不是一种修饰?电影中对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叙述风格就是你死我活的激战,从双方的对峙,到商会捐赠物质的搬运,到让国旗飘扬在仓库上方,再到最后的撤退,战斗是激烈的,甚至是惨烈的,很多士兵做出了牺牲,尤其是升旗的场景,日军增派了战机对升旗手进行袭击,子弹密集射来,而战士们为了不让旗杆倒下,采用人梯的方式绑牢,一人倒下之后又有人接过任务,组成了一道人肉防线,终于让国旗高高飘扬。在这场戏中,敌机的密集射击导致了士兵的大批死亡,电影用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了守卫国旗时的牺牲,也许是因为牺牲越大表现这种精神的力度越大,所以就有了一种疑惑:这场戏中倒下的士兵起码在二三十人,占了总阵亡人数的一半强,再加上对峙时敌人炮火的猛攻导致的牺牲,加上搬运物质时成批倒下的士兵,四天四夜志阵亡了65人,这可信吗?

所以这里就有了历史真实和电影表现之间的问题,甚至这就构成了丁善玺的一种矛盾:如果按照历史记录,只牺牲了28人,这场战斗也够不上激烈,驻守也并未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如果夸大了牺牲人数,不仅和历史有较大的出入,也无法让最后“继续往前走”的意志增加动力,所以丁善玺既让阵亡者的数字不断被提及,又在过程中忽略数字而体现激烈甚至惨烈。无疑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丁善玺就是要在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驻守中,通过牺牲来表现悲壮,从而深化主题,“希望你们的名字就像四行仓库一样,不会被后人忘记。”也就是说,丁善玺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对历史作修正是为了歌颂,歌颂“八百壮士”的声威,歌颂“八百壮士”的精神,歌颂“八百壮士”对中国抗战的激励,而这也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不断被拍摄构成一种电影叙述历史的原因。

《八百壮士》电影海报

四行仓库保卫战其实是长达三个多月的沪淞会战的最后一役,在规模上甚至也是一个点缀,但是在战略上却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战略意义也被移植到了电影之中。四行仓库前面有苏州河,河对岸是英法租界,而后面则被日本侵略者所包围,在地形上它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从这种地形学延伸出来的则是它具有的象征意义:国统区和租界所代表的是国内场域和国际世界,四行仓库就是国内和国际目光聚焦的地方;这是日本侵略者想要突破进而向中国大陆深化的防线,而守军则要坚守这一防线,四行仓库就成为入侵和抵抗两股力量形成的角逐区域;前方军人驻守四行仓库,面对入侵敌人进行厮杀,而后面则是国统区的中国民众,他们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动态,关注着中国的命运,所以这是民间和官方对于战局共同关注的焦点,如果军队溃不成军,他们的信念也将崩溃,如果部队坚守阵地并取得胜利,那么从国统区到全中国,抗战的信心就会成为最有力的武器。

所以说,四行仓库关乎着国内与国际、入侵与抵抗、官方和民间等几组重要关系,它自然成为沪淞会战尾声的关键战役,也成为影视艺术着重表现的题材,也正因为这一历史被赋予了叙事的特殊价值,在丁善玺的主旋律中自然成为了“八百壮士”精神演绎的舞台。电影前半部分主要是铺垫式交代了沪淞会战的背景,以及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军人抗战的决心,但是这段前戏还是过长,导致了真正的四行会战部分被压缩,并最终演绎成了英雄主义的刻板故事;在展现“八百壮士”这一精神符号中,丁善玺通过个体的强化的凸显串联起集体的力量,但是这种个体的书写又过于单一,主要还是通过谢晋元的表现,只不过在这里加入了和家人难舍又必须舍弃的矛盾,谢晋元和妻子两次离别,又三次相聚,在离离聚聚中传递着小家感情和大国情怀之间的冲突,最后电话中妻子维诚哭泣着让他撤退,“别人不敢说的话,我敢说,因为我是你四个孩子的娘啊~,我明天带着孩子在桥头等你,你来或者不来,我都不会怨你。”在这里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支持,但又是让不愿放弃的谢晋元处在两难之中,甚至看起来像是某种生离死别的威胁。

林青霞主演的杨惠敏是丁善玺在这部电影中最大的创造,她是童子军,在战役打响之前,她在租界积极安置难民,当来自镇江的父亲强硬要拉她回家,杨惠敏拒绝了,这也是她舍弃小家为了国家的体现,童子军女伴劝说她父亲的话变成了一种站在最高处的宣言,而他的父亲被感动之后毅然拿出车上的20袋米更让人觉得不真实;杨惠敏说服商会会长给守军必备的物质,然后通过英租界的卡车运到四行仓库,在敌人密集的射击中,在守军纷纷倒下时,杨惠敏却安然无恙;而为了将国旗送到四行仓库,杨惠敏更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一个看到死去的鬼子都吓得要死的女孩却英勇向前,在涉水时敌人的子弹没有击中她,在进入仓库时她成功避过了所有的子弹,当送国旗的人物完成,她又原路返回,子弹照样没有击中她,没有被子弹击中在枪林弹雨中就是一种偶然,而丁善玺将这种偶然变成了必然,必然于她的英雄式成长,必然于她的生死无畏,必然于她的大义精神,也必然于她不死的完人预设。

从谢晋元身上体现的国家情怀,从杨惠敏行动注解的英雄形象,从数字强调的不死精神,从激烈和惨烈表达的大无畏勇气,丁善玺就是要把“八百壮士”变成如神话般的象征,电影开始时的亚洲战略图,尾声时四行仓库保卫战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以及最后“中国一定强”的激昂歌声,在战略、战术和战役层面都提升了这一象征,而象征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构筑了一段被修正的历史。但是在被修正的历史之外,真实的历史却可能被真正遗忘:从四行仓库撤退出来的守军被转移到了伤害胶州路花园附近,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军营”生活,尤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军营被日军接管,他们实行了分散看管形式,战士被押往押往裕溪口、杭州、孝陵卫、光华门、等地做苦力,甚至有人被发配到新几内亚,待遇悲惨,备受凌辱,而谢晋元在1941年4月24日被四名汪伪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6岁——“八百壮士”有关的真实历史就这样被割裂为在电影叙事中的英雄传奇和被遗忘的孤军营命运。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87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