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1《场面调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我没有时间了
坐在病床上,头上缠着布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还在讨论着如何让梦境充满反差、如何制造光与影的氛围、如何让同样的事物在不同色彩中的呈现;在观看了电影《牺牲》的样片之后,陷入了沉思……在黑白的影像里,看上去已显得有些疲惫的塔可夫斯基还没有忘记他的电影,还在惦记着《牺牲》,内心中似乎还有一个伟大的梦,但是这已经是塔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时光,说出那句“我没有时间了”的背后是遗憾,是无奈,更是对生命之逝去的感伤。
最后一部电影《牺牲》,生命的最后时光,米哈尔·莱斯斯卡齐洛斯基用纪录片留下了塔可夫斯基在《牺牲》前后的影像,《牺牲》的片名或许也是对塔可夫斯基一生的注解,他在1982年2月13日的日记里写岛:“我的故事不讨人喜欢,也无虚构作品的柔和;就像所有不再自欺之人的生活,它集胡言乱语与混沌无序,疯狂与梦幻于一体……”这是塔可夫斯基引用赫尔曼·黑塞《德米安 : 彷徨少年时》里的一句话,他也将这句话作为电影《镜子》的引语。胡言乱语与混沌无序混合在一起,疯狂与梦幻集于一体,正是“不讨人喜欢”的原因,他和他的电影区别了大众的、庸俗的、娱乐的电影,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成为伟大的造梦者。而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我没有时间”的遗憾和感伤之外,则是一个伟大导演留给世人最纯粹、最诗意的梦——纪录片最后的影像是《牺牲》最后的片段,小男孩在父亲亚历山大死后,一个人提着水为湖边的那株枯树浇水,他的耳边还不时回忆起亚历山大曾经对他说过的那个僧侣的故事,“它会复活的。”所以从父亲到儿子,从故事到现实,一切都带着不死的希望。
纪录片所剪辑的影像资料包括拍摄《牺牲》时留存下来的50个小时素材,这些素材成为米哈尔·莱斯斯卡齐洛斯基解读塔可夫斯基“场面调度”活生生的教材。在《牺牲》里,塔可夫斯基永远在幕后,而在纪录片中,他成为了走进画面的存在,他在片场,他在执导,他亲自拍摄场景,在这些画面中,塔可夫斯基展现了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电影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最经典的一幕就在于拍摄那座小屋被火焚烧的场景,当大火越烧越旺最后吞噬了整座屋子,塔可夫斯基得到的一个消息是:一架摄影机坏了,所以亚历山大在房子面前奔跑喊叫的画面并没有以计划的方式被拍摄下来,“为什么不告诉我?”塔可夫斯基质问现场人员,并愤怒地骂他们是“笨蛋”。这是一次拍摄中的“失误”,对于精心求精的塔可夫斯基来说,当然无法容忍,“这是一个悲剧……”塔可夫斯基的妻子回忆说,于是在塔可夫斯基的坚持下,小屋又重新被搭建,那场大火也再次被施放,这一次摄影机拍下了亚历山大最后几乎发疯的场景,这时放下心的塔可夫斯基和剧组人员握手,“这太自然了……”然后和大家拥抱庆祝。
导演: 米哈尔·莱斯斯卡齐洛斯基 |
面对这样一个失误,塔可夫斯基从来没有“算了”的想法,他也从来不会和自己妥协,但是和塔可夫斯基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坚决态度不同,当他听到摄影机出了问题导致了镜头不全,他有些悲痛地给妻子打电话,然后告诉妻子自己此刻只想和她在一起;而在重拍的时候,塔可夫斯基一直背对着燃烧的小屋,只有等到大家发出胜利的欢呼,他才转过身注释着大火。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妻子倾诉,无法面对可能的再次失误,其实纪录片捕捉到这两个场景,呈现了塔可夫斯基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敏感,他纤弱,他无法容忍失败,妻子对此的解读是:“他的生活和电影危险地混合在了一起……”这种危险是他不惜一切的付出,是“牺牲”的一种证明,但是在电影拍摄之外,被流放便是危险的命运写照——5年时间,塔可夫斯基无法回国,而最后他被病魔夺取生命,也是在异国他乡。这种不妥协带来的“危险”,用塔可夫斯基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则是:“电影不是我的职业,他是我的生命。”
如何阐释塔可夫斯基对“电影生命”的阐释?米哈尔·莱斯斯卡齐洛斯基用不同层次的综合来表现,首先当然是拍摄《牺牲》时塔可夫斯基的“场面调度”;另一方面则是塔可夫斯基接受访谈的相关镜头;另外则是妻子和其他人的回忆;而纪录片单独插入的旁白则来自塔可夫斯基的著作《雕刻时光》——几个部分结合在一起,米哈尔·莱斯斯卡齐洛斯基无疑想反映塔可夫斯基对艺术的坚持以及“诗人电影”的极致追求,但是这些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也成了某种“危险”的产物,尤其是关于《雕刻时光》的画外音,比较全面展现了塔可夫斯基的艺术观,但是在纪录片中总是干扰了画面所反映的“场面调度”,也就是说,旁白对于“场面调度”来说不是注解,而是淡化和分散了主题。
和画外音强插不同,在《牺牲》拍摄场景之外对塔可夫斯基生活和工作以及访谈的记录,则显得珍贵,比如在一开始展现《牺牲》第一个场景之后,出现的是侧面的塔可夫斯基,他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着什么,然后突然伸出手又转过头来,似乎又想到了什么,这种闭目神思和灵光一现的状态也许正是塔可夫斯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面对镜头,塔可夫斯基也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对“雕刻时光”的解读,“电影是唯一以时间的概念进行的艺术,并不是因为他以时间顺序进行。我是指时间的本意,究竟什么是一个电影镜头,从我们说开始!到我们说“停!”这期间发生了什么?那就是时间的定格,这也是对现实的定格,除了电影,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把时间定格。”他谈到了两种电影导演,一类是致力于仿造他们生存的世界,再造他们周围的世界,而另一种则创造了他们自己的世界,“那些创造他们自己世界的,通常是诗人。”塔可夫斯基举例的电影导演包括布列松、杜甫仁科、沟口健二、伯格曼、布努艾尔、黑泽明等,“他们想要表达的是生活在世界末端的人的状态……”妻子读着他写于1981年1月26日的日记,“梦有两种,一种是梦控制着行动,它控制着会发生什么谁会活下来,它是造物主。另外一种,它没有控制什么,它顺从一切力量,它不能对这些力量进行抵抗。它一路经历过痛苦,折磨。”
《场面调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剧照
两种时间,两类导演,两种梦境,善于区分的塔可夫斯基当然是在表达不要什么和要什么,而要什么就是寻找真正纯粹的艺术,从而构筑起纯粹的生命,“艺术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去改善精神生活,通过个人意志,在生活中崛起。”但是脆弱和敏感,对于塔可夫斯基来说,则是对于死亡的复杂态度,在小溪边,塔可夫斯基在散步,面对摄影机他说:“对于我来说死亡并不存在。我不知道……我曾经梦到我死了,那真是一种解脱,非常的轻松和无尽的自由!那样的轻松和自由让我相信,我已经死了,即是,从与世界的一切关系中释放出来。”塔可夫斯基对于死亡的认识更多是从概念上,“死亡对于我并不存在,只有痛苦和疼痛,人们常常把这两种苦难和疼痛混淆。”但是当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一步步向着死亡迈进,死亡又具化为一种现实,“如果有一天我要面对死亡,我可能会害怕并改变主意。”当问他:“你认为你是不朽的吗?”塔可夫斯基又很自信地说:“是的,绝对。”
在梦境中死亡,在电影中死亡,以及在现实中死亡,对于塔可夫斯基来说,不同的死亡也在阐述着不同的时间,而唯一可以不死的当然是在“雕刻时光”中留存下来的那些东西,它们是不朽的电影,它们是纪录的影像,它们更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所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说出“我没有时间了”的感叹,他也创造了一个不朽的时代,并且,如《牺牲》的那棵树一样,“它会复活的。”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110]